• 108阅读
  • 0回复

危机的反省与超越——评《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9
第5版(理论)
专栏:

危机的反省与超越
——评《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
章清
近百年来,随着古老的中国骤然从原先封闭式的“大一统”格局中跌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世界联系之网,已经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和冲击。现实已不容中国文化继续封囿于旧的架构之内。于是,冷落多年的文化问题一跃而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编著的《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出版社出版),反映了港台及海外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成果。
与我们至今仍不能完全摆脱的把文化只理解为阶级意识形态一部分的狭隘文化观念不同,港台及海外学者更多的是以世界理论中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去把握近代中国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自由主义的趋向》是以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吴虞、胡适、吴稚晖为典型,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醉心的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命运的反省,既揭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与自由主义发生亲和作用的“退避不争”、“全生保真”,但不能鼓起人争自由的热情的佛老思想,又强调了西方自由主义兴起所具备的王权衰落、自由贸易,中产阶级壮大以及民主政治之成长等条件在近代中国都还处于萌芽状态。本文的作者殷海光先生是在胡适以后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他来总结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于自由主义,史华慈先生的《严复与自由主义》解释了何以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一体,而自由主义又昙花一现,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醉心的涅槃。
与自由主义相比,保守主义(当代新儒家)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思想。最近几年,新儒家不胫而走,他们用心阐明的“儒家人文论”,“五四断裂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等论断,也成为当前文化论争中的热点。本论集除了收录傅乐诗追溯保守主义在近代社会递嬗面貌的论文《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政治与文化》,还介绍了分别从自由主义背景和新儒家的立场来反省或弘扬新儒家的重要文章——张灏的《新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危机》和刘述先的《当代新儒家的探索》,特别是张灏的文章,曾引起普遍的反响。张灏强调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演变,不能只着重于“认同危机”、“现代化危机”等观念,还须重视宗教哲学上对生命意义探讨的“意义的危机”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当代新儒家的性格。另外,这本论集还选收了以当代新儒家开先河的思想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为中心的论著,即艾恺的《梁漱溟——以圣贤自许的儒学殿军》和杜维明的《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代新儒家的认识。
除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形成巨大洪流并在思想文化界获得执牛耳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思潮。遗憾的是有关总体性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的论著未能收入这个集子。其原因是,尽管港台及海外学者讨论社会主义的论著甚丰,但多囿于陈见。可见,抛却前嫌,摆脱各种障蔽,也是将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双方都应致力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