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去而未远 可思可想——读黄裳《笔祸史谈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去而未远 可思可想
——读黄裳《笔祸史谈丛》
张穗华
人生识字忧患始,而最大的忧患,恐怕是不能自由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稍有不慎,就大祸临头了。殷鉴不远,不信,请读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笔祸史谈丛》(黄裳著)。
人们都说康熙、雍正、乾隆当朝时为天下盛世。其实,早从康熙初叶由于一部私家刻行的明史著作被告发,带来满庭抄斩的“庄氏史案”,昌明盛世就露出了“马脚”。“不久,规模宏大的文字狱就开始了”。雍正在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搞文字狱,却有石破天惊的做法。吕留良是明清之际在读书人中颇有声望的理学家。湖南人曾静得其遗稿,使学生张熙投书陕西总督岳钟琪攻击雍正的种种失德,结果正好碰到刀口上。事发后,吕留良被剖棺锉尸,株连之下,所有刻印收藏吕留良书稿的也都被处死。一反常规的倒是,雍正对百般诋毁他的曾静,不是杀,而是要他到处现身说法。雍正还自撰长篇谕旨,和曾静的“悔罪共词”等刊刻成《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雍正一朝文字狱案,或吹求字词,或刻意附会,或皇帝偶然发现,或臣子主动举发,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到了乾隆,千奇百怪的案例源源而出。后来,乾隆竟悟出了蛮干下去仍除不了隐患,于是便借修《四库全书》为名,收集审查天下遗书,以销毁禁绝了大批违碍书籍。
文字狱是封建专制政治的极端表现,其实质是封建统治者企图以禁锢思想、钳制言论而达到政治上的定于一尊。只有皇帝之是非而没有百姓之是非。远比杀戮、锉尸更为可怕的,是文字狱锻炼了人们“猜谜测字”的方法,以至形成一种民族心态。谈到文字,总是猜揣“言外之意”,对“影射”处处提防,对“避讳”字字小心。黄裳先生并借《红楼梦》的例子,说明了这种后果的严重。《红楼梦》的旧抄本有一段“自卫声明”式的“红楼旨义”,云:“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去。”作者说,曹雪芹这是在戴着枷锁跳舞。他多次批阅增删原稿,正是乾隆文字狱搞得如火如荼的当口。在那动不动就要抄家籍没的时候,细写贾府的抄家败落过程,就是反映了当时最使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政治,曹雪芹不可能没有顾虑。作者认为,使杰作《红楼梦》终于成了断尾巴蜻蜓的正是当时盛行的文字狱。
封建和民主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历来是一个奉行“愚民政策”的国度,士大夫们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势单力薄,难以形成力量。稍有“叛逆”,就只能成为皇帝的俎上肉。以言治罪的可怕,也造成了文风和士风的堕落。清代的文字狱案中,不是也有很多因“献功邀赏”而自投罗网的吗?思想上受到阉割,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自然就丧失,人的尊严也没有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理应是“愚民政策”的终结。然而,民主政治并非人们所预料的容易。“文革”十年“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的阴影和教训,不是可以说明封建的遗害吗?历史昭示我们:反封建,促民主,始终是中华民族肩头的重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