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塞上江南话银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0
第3版(专刊)
专栏:

塞上江南话银川
本报记者 黄翊明
1988年5月10日,银川市羊肉街口一座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两层楼房拆除了。看着这历史的见证,记者的思绪又回到了30年前。
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当记者来到她的首府银川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银川唯一的“高大”建筑物是火车站那座给火车输水的水塔。走进银川市老城,“渠水浑,井水苦,马车拉水喝,土坯草泥盖房屋,雨天满街泥,晴天满街土,鹅卵石子铺马路”。不足15瓦的路灯,“照射”在记者睡的临街土炕上,夜不深,人已静,叫卖羊头肉的老人的吆喝声,伴随着不远处的蛙鸣,催人入睡。
今天,1000多座现代化楼房组成的银川市,既有“伊斯兰”风格的“绿洲饭店”,也有古色古香、红漆柱子、绿色大琉璃瓦的“小吃一条街”,还有雕梁画栋、亭台雕塑相映成趣的“宁夏宾馆”。当你驱车在银川市新城区,从立交桥向西走,在40多米宽、十几公里长的新柏油马路上,你会感到视野宽广,一望无际。特别是夜晚,由两行黄色高压钠灯居中、两行乳白色高压汞灯在旁的路灯,把这条马路照射得如同白昼。
银川确实是大变样了。如果说这里已“换了人间”夸张了的话,但至少她已是一座生活方便、小巧玲珑的中等城市了。清晨,家庭主妇们就近可以买到青翠欲滴的新鲜蔬菜,和刚屠宰的牛羊猪肉,虽然价格显得高一点,但人们是称心如意的。无论你出东门、走南门,逛西门还是走北门,这样的农贸市场到处都有,就是市中心的背街小巷里,也划出了一块块小市场。“老银川”都记得,往年从十月到第二年五月,人们的主要蔬菜,不是土豆就是糠心了的萝卜。春节期间,想买点大白菜包饺子,那可是颇为费劲的。近几年来,银川市郊区的菜农们,建起了几千间温室和塑料大棚,不但大路菜一年四季都不缺,就是十冬腊月,人们的餐桌上还可以摆上带刺的嫩黄瓜。
人们也记得,三十年前,银川街头猪狗满街跑,四处是垃圾堆。可是今天,外地来银川的游人,第一个印象是城市整洁,干净卫生。四五月份,林荫道上,槐花怒放,沙枣飘香。清洁工人把马路扫得干干净净,炎炎夏日,洒水汽车会给你送来阵阵清凉。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银川人民经过艰辛的劳动,不息地增砖添瓦,已经使银川市旧貌换新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