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农家“外交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2
第2版(经济)
专栏:征文

  农家“外交官”
  江苏 鞠宏清
在无锡农村,谁家接待外宾最多?非莫惠英、平淑芳莫属。在郊区河埒乡大丁村极不显眼的两户农房里,两位年逾花甲的农家妇女,从“大跃进”到现在,已先后接待了大约4万多位外国宾客。难怪,有人称她俩是农家“外交官”。
变化之一:忙了
64岁的平淑芳说:“变得忙了。”8月10日中午笔者采访时,她刚送走12位美国客人,正在鸡棚里忙着。她回忆说,“大跃进”那阵子,到家庭访问的外国人很少;“文革”期间几乎没有;1979年以后多起来,应接不暇。每天少不了一两批,多的时候三五批。去年一年约有5000人次。今年6月,法国农业代表团来了30多人,既要介绍交谈,又要招待中饭,全家都跟着忙。
66岁的莫惠英捧出4本和外宾合影的像册,边翻边说:“来的外宾多,人名、国名差不多全忘了。”她只记得跟她同“姓”的印度新德里大学教授莫罕蒂。莫罕蒂1980年在她家住了3天,回去写了一本介绍中国农村的书。1984年、1987年,莫罕蒂又两次前来看望她。她又是杀鸡、又是烧糖芋头,招待这位异国老相识。
就在她们变忙的同时,院子里却相对地静了:原先围观看热闹的人没了。随着我国的不断开放,中国农民见到的蓝眼睛、高鼻梁外国人多了,不觉得稀奇;再说,大家都忙着经济建设,谁还有那闲工夫呢。
变化之二:富了
10年前,听说有外宾来了,他们把马桶藏在看不到的场所,破旧衣物放在外人找不着的地方。但毕竟是“关公卖豆腐——人硬货不硬”。破旧房屋无法遮饰,少得可怜的家具无法增添,甚至嘴上介绍公社化带来的好处,心里却在思考午饭米到谁家去借……
“如今,起码不那么寒酸了。”说这话,她们都带着由衷的自豪。依靠乡村企业和家庭副业,她们各家除了正常吃用,每年还能结余五六千元。平淑芳每月享受40元的退休金,个人养鸡年收入有1000多元。她家里放着两台彩电、两只冰箱。当30多位法国客人要求在她家吃饭时,她不慌不忙地从冰箱里拿出存货,不一会儿就烧好了10多样菜。客人都说“比在宾馆吃得好”。
1983年,当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的记者在莫家院内还有些拘谨时,莫惠英大方地说:“随便拍吧。前面是我们祖祖辈辈住了100多年的旧平房,这是我们刚建好的两间楼房,那边我们还想盖两间新楼。”莫惠英的丈夫姓丁,英国电视里称她为“丁夫人”。1984年,两位看了电视的英籍华人专程看望“丁夫人”的家,他们一看很是高兴:“太好了,确实富了,果真跟电视里一模一样。”
变化之三:放了
过去,接待前有外事部门教给的“口径”,说错一句话,那就得写检讨。久而久之,她们学会了背诵一些语录和时髦句子,来作为“外交辞令”:
“请问:你们中国妇女为啥都穿灰绿色服装呢?”“我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你吃穿不愁,现在想什么?”“我在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一切侵略者!”显然,普通人民之间朴实无华的情感被浮华的政治语言遮没了。
如今,面对异国朋友,她们无拘无束,有礼有节地吐露自己的真言,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比较容易地沟通与外宾的情感。有一天,莫家大院走进来一个日本青年团。从小就看到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莫惠英,从内心不愿接待日本人。她的表情冷漠。日本青年猜出了这位普通中国妇女的心思,一个个向她鞠躬。莫惠英也被感动了,她想:日本人民还是友好的。于是,她热情地对他们讲述了当年日本鬼子在无锡侵略的罪行和近几年中国农村的变化。日本青年很感激,友好地和她合影留念。
自从告别了“忆苦思甜”式的接待后,平淑芳总是用很随和、谈家常的方式接待外宾。有一次,她向联邦德国客人介绍了家庭经济变化后说:“比你们国家,我们的生活还比较差。”客人连忙说:“不,不,我们的农村也不是家家都好,有的还不如你家。”还有一次,一位美国客人跟她谈起了中国的老龄婚姻问题,问她:“你丈夫已去世8年,你为啥不改嫁呢?”她大笑起来,答道:“像我这样,如果改嫁,法律上是完全允许的。但是,我的子女都大了,他们对我很好,我很满足,根本不想改嫁。”美国客人满意地点了点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