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3天搬迁3000户;建筑工人月平均奖仅60元,仍向上级抢任务——“老龙头”改造中的新鲜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2
第3版(政文)
专栏:

  3天搬迁3000户;建筑工人月平均奖仅60元,仍向上级抢任务——
  “老龙头”改造中的新鲜事
  新华社记者 李元浦 申启芳
近来,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和与这个工程有关的新鲜事,成了不少人口中的热门话题。
天津站又叫“老龙头”车站,建于1888年。当时,人们视列车为龙,称机车为龙头,“老龙头”由此得名。
早在50年代,有关部门就酝酿改造这个老站,但一直拖了30年没有动工。一个重要原因,是京山、津浦两大交通动脉汇集这里,一旦工程久拖不完,妨碍南北运输,就会成为影响政治、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仅就北京铁路局而言,一分钟产值1万元,其中40%的运量要通过天津。
去年2月,有关部门下决心改造天津站,把它列为“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投资4.7亿元,交天津市组织实施,工期为两年。去年4月正式动工,到现在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已完成了85%的工作量,在“老龙头”的旧址上,一个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10月1日将提前3个月全部开通。 4.7亿元的投资,除因涨价因素按国家规定追加的以外,没有突破一分钱。开工400多天,没出现过一次交通中断。铁道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谈起天津人民对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一连说了三声感谢。
天津人民确实是值得感谢的。为确保天津站改造工程按期开工,天津站附近的3000户居民,从“一个脸盆,一条毛巾,一天一张‘大团结’”的生财宝地,迁到远离市中心的新建居民区,仅仅用了3天时间,创造了拆迁工作闻所未闻的高速度。由于居民和车站附近工商单位顾全大局,加上政府尽可能照顾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搬迁顺利,搬迁费和征地费只占全部投资的14.2%,在全国同类工程中最低。
“重点工程投资大,奖金‘海’了。”天津站工程一开工,人们纷纷议论。可这里的事实却突破了通常的逻辑。
承担工程主要任务的天津市建工局和北京铁路局的施工队伍,每人每月平均奖金60元左右,高时不过百元,低时才十几元。
“你一天干12个小时,几个月也不歇星期天,图个嘛?”抹灰班长田春生的妻子嗔怪地说。田春生说:“一辈子赶上这么大的工程不容易,三生有幸,不干出个样子对得起谁!”
许多地方早已消失的突击队,在天津站工地却异常活跃。上百支主要由青年人组成的突击队伍,承担了大部分“急、险、难”任务,而且常常是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干的。
天津站的施工质量在全市是一流的,优良率在60%以上,大大超过有关部门规定。尽管如此,各施工公司仍主动提出,工程交付使用后,免费保修五年。
按规定,重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平价与议价的比例为7∶3。天津市物资部门考虑到国家投资来之不易,自己想方设法消化议价材料,给天津站的原材料都是平价的。仅钢材一项,就为国家节省投资555万元。
为天津站制造现代化通讯控制系统的电子仪表局所属企业,明知无利可图,仍然争先恐后向上级要任务。仅半年时间,就生产出国内第一流的电视问询、旅客引导、列车到发微机通告等七大系统数百台设备。参加研制工作的技术人员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异常兴奋,废寝忘食,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厂长们觉得这是提高企业知名度招徕大生意的大好时机,宁肯使其它项目暂时受些损失,也从人力和物力上全力保证天津站配套设备高质量完成。李瑞环市长风趣地对厂长们说:“你们的任务完成得不错,我就不收广告费了。”
社会的承认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各行各业的天津人对车站工地上的工人,常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示内心的敬意。一位中年工人,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工地上义务为工人理发。解放军驻津某部指战员,从老山前线回来的第三天,就到天津站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红桥区桥北小学四年级学生凑了100元钱,写了一封信,送到工地。信中写道:“献上一杯茶水钱,略表一片童稚心。”工地上的人们,看到征尘未洗的战士汗流满面,数着小学生送来的枚枚硬币,产生了极大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他们说,在这里干好了露脸,干砸了现眼。到过天津站工地的人,不少人得到的突出印象是:社会上不少人见钱眼红,这里的人见活儿眼红。一些原来对社会风气抱悲观态度的人,到这里参观后感到精神为之一振。(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