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不甚乐观的国际石油价格走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2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不甚乐观的国际石油价格走向
  本报记者 朱满庭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疲软,似有进一步下跌之势。现价每桶在14至16美元之间徘徊,已大大低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预定的价格目标,而与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后的水平相近。此间委内瑞拉报纸认为,今年油价上升到每桶18美元已无可能,第四季度油价至多可达16美元,但也不排除跌至12美元的可能性。
造成油价趋跌的基本原因仍然是国际市场上石油供过于求。
首先,欧佩克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比重下降,它已难于左右国际油价走向。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 4日。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其成员国逐步实现了石油国有化。它们手中掌握的石油产量占全球产油量的60%以上,1975年曾一度达到68.1%。欧佩克利用这一优势,在1973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控制了石油标价权。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西方工业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已见成效,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相对下降。与此同时,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和销售量又大幅度增加,并以低价与欧佩克进行竞争。欧佩克石油在全球产油量中的比重开始下降,1980年下降到44.9%,1985年进一步降到40.1%。今年第3、4季度,预计全世界对石油的总需求量为每天4800万桶至4900万桶,而非欧佩克石油的供应量可达到每天3050万桶。这种形势显然对力求稳住油价的欧佩克十分不利。
其次,欧佩克各成员国普遍超限生产,加剧了对国际油价的压力。
1983年后欧佩克为稳定石油价格实行限产保价政策。然而这一政策的目标并未能实现,各成员国的生产能力却受到约束,从而丢掉了不少原有的市场。欧佩克石油收入在油价下跌和市场缩小的双重压力下锐减。1980年是欧佩克石油收入最高年份,为2870亿美元,而1986年竟跌到770亿美元,只相当于1980年的1/4。石油收入的减少造成各成员国的经济困难,各国自行其是,采取各种作法突破生产定额,使这个组织控制油价的能力进一步受到限制。
今年8月份的第三周,欧佩克日产油量超过了2000万桶,估计每天比预定产量多产200万桶左右。在通常为销售淡季的第三季度如此超产,势必引起油价下滑。
再次,两伊在今年8月停火后,海湾局势出现可喜的和平前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但对油价走势却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在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中,双方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停战以后,双方都想提高石油产量,增加收入,以恢复经济。伊拉克目前就具备在短期内迅速增加油产量的条件。专家们认为,在订货后的6个月内,伊拉克就可将其石油产量从日产290万桶提高到490万桶。如果把1982年后关闭的克库克—地中海输油管重新接用的话,伊拉克可每天多输出70万桶油。伊朗因油井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坏,其油产量虽可提高一些,但幅度不会太大。
欧佩克为伊拉克规定的份额为日产154万桶,但一般估计其实际产量在270万桶左右。前不久,伊拉克提出得到与伊朗同样的份额,即日产227万桶。欧佩克秘书长在访问委内瑞拉时曾表示,如果伊拉克和伊朗都能接受这一份额,油价可能会稳定在每桶18美元上。但国际上对这种乐观看法普遍表示怀疑。
欧佩克价格委员会计划在9月下旬召开一次会,研究目前的油价形势,估计会上对两伊油产量问题将有一番争论。据委内瑞拉报纸报道,一些海湾国家甚至不同意举行这样一次会议。这也是人们担心油价会进一步下跌的又一个原因。
(本报加拉加斯9月1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