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建纺织厂热亟待降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3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建纺织厂热亟待降温
本报记者 李茜
我国最老的传统产业——纺织工业,在繁荣市场、满足10亿人民需求和出口创汇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各地盛行的建纺织厂热,严重影响着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实在该降降温了!
据了解,许多地方中小纺织厂重复建设、盲目上马。产原料的省不顾一切地上棉纺,不产棉花的省也不示弱,既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不考虑全国资源情况。到1987年底,全国已拥有2600万纱锭,比1985年增加了419万锭,预计到今年底将突破2800万锭,大大超过“七五”计划规定的数量。其中乡镇小棉纺织厂3年间已由60万锭发展到125万锭,增加的势头还很猛。山东省纺织工业建设速度居全国之首,近几年每年新增棉纺锭30万至40万锭。1986年全省拥有棉纺能力221万锭,1987年增长到254万锭,今年底可能要超过300万锭。
令人忧虑的是,无论从设备、技术和管理上看,许多新建的小纺织企业都不是高水平上的发展,而是低水平的延伸。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的河南省,近几年已建起173家小纺织厂,拥有30.9万纱锭,预计年底达到189家、53万纱锭,约占全省现有棉纺锭的1/3左右。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些小厂的设备60%以上是大棉纺厂淘汰下来的旧机器,少量新设备,也多半是非定点生产纺织机械的工厂趁“热”粗制滥造的。厂房不合乎生产要求、设备不配套的情况更为普遍。不少厂是用民房、仓库、礼堂等改建的,靠在地面泼水、墙上开洞、车间生火炉来调节温湿度,厂房含尘量大,温湿度也难稳定,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质量次,消耗高,许多小棉纺织厂每吨棉纱的耗棉量比国家规定标准高20公斤以上。
从原料情况看,也不允许纺织工业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现在我国棉纺织工业已有相当规模,今年计划生产棉纱2300万件,需要棉花350多万吨,与目前全国年产量大致相等,而扣除絮棉和其它用棉之后,纺织用棉就有很大缺口,棉花生产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小棉纺织厂一哄而起,僧多粥少,势必加剧原料供求矛盾。位于原料产地的小厂,不论消耗多高,质量多差,“近水楼台先得月”,倒霉的是沿海城市一些技术水平高的大型骨干企业,国家计划调拨的棉花已经留了缺口,供应原料的地区和部门再七折八扣,不能如数交货,更是紧上加紧,生产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况,有劲使不出来。
棉纺厂建设失控,首先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缺乏全局观点,囿于自己的小圈子考虑问题,一看市场上棉纱紧俏,价格猛涨,发展小棉纺厂有利可图,便把国家三令五申不准计划外建厂的规定置之脑后,擅自决定兴建棉纺厂;还有些原料产地的干部违反国家规定盲目建设,却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如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竞争等等。他们截留国家规定调往大厂的棉花,给当地计划外小厂生产棉纱,然后高价出售。从表面上看,当地确实增加了一些收入,却使许多大纺织厂停工待料,影响了出口创汇和繁荣国内市场,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纺织厂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现行体制对基本建设的审批头绪多而分散,缺乏权威性的宏观指导与调控。目前各地在建的纺织厂中,既有省市各级计委审批的基建项目,也有经委系统按技术改造审批的工程;众多的计划外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是各级领导人批条子的“首长项目”。这些领导同志着眼于局部利益,想通过多建工厂来加快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果你批一个,他批一个,计划外项目蜂拥而上,干扰了全局的宏观控制。当然,小纺织厂发展失控,与金融信贷控制不严也有很大关系。资金来源有银行的贷款,也有地方财政的拨款,以及各渠道的集资和自筹资金等等,汇聚起来,成了干扰宏观控制的一笔巨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