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衙门”推迟建“基础”先打牢 濮阳建市后更重视农业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9
第2版(经济)
专栏:

“衙门”推迟建“基础”先打牢
濮阳建市后更重视农业投入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解国记、本报记者李杰报道:河南省新兴城市——濮阳市建设一起步,就把农业发展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近3年,市财政用于农业的投资达1700万元,与同期用于城市基建的投资额相差无几。
濮阳市是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1986年初,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从安阳市迁出后,没有办公场所,市委便借住中原油田一排平房办公,市政府则挤在濮阳县政府内,市直各单位有的挤在濮阳县对口局委内,有的则在油毛毡房内办公。当时有人就提出,应先解决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办公和生活设施问题。市委、市政府研究后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使市区面貌有一个改观,今后几年每年至少需要投资2000万元。但濮阳是有名的多灾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还有7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集中财力去搞城市建设,几年会见成效,但会延误农业的发展,这不仅影响全市253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今后全市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市委、市政府据此提出,全市经济要起步,首先要把农业这个基础产业搞上去。并决定几年内市财政每年只拨600万元用于城市基建,把挤下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生产。前不久记者在濮阳市采访时看到,市直属31个局委和88个事业单位的招牌至今仍挂在职工住宅楼上。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据了解,3年来全市农民共集资4000多万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0万亩,占总耕地的75%,旱涝保收田也达到217万亩。濮阳市的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递增。今年虽遭受严重干旱,粮食总产量仍比去年净增0.85亿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