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冲破迷雾——四川省发展开发性农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冲破迷雾
  ——四川省发展开发性农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 熊小立 王满
最近,在一次改革10年大事评选活动中,四川省作为全国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省份之一而名列所评10件大事的榜首。
但是,近几年粮食生产却进展不大,农业投入后劲不足,农用生产资料价高货少……这些,使人如坠十里雾中……
对此,四川省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惶惑过,徘徊过,但是更多的是坚毅的探索和开拓。
一笔账后的抉择
要在占全国耕地面积1/16的耕地上养活占全国1/10的人口,这便是四川省最基本的省情。
大量的剩余劳力可以继续向外流动,但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展受诸多条件限制;乡镇企业也在基础薄弱的前提下,难以在短时期内大量消化剩余劳力。
人们把眼光重新复归到脚下的土地:全省耕地虽少,但9500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一半;还有宜林荒山3446万多亩,尚未利用的土地7485.6万亩,水面950多万亩,这些都是潜在的优势。如果在保证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开发上述“几荒”,就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仅以3160万亩低产田的改造为例,如能提高到中产田的水平,全省每年就能增产31.6亿公斤粮食。
为此,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迅速制定出“围绕优势搞开发,围绕开发搞改革”的农村发展方针,并颁布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明确规定稳定山林、水面、河滩等资源的承包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经营、谁得益的原则;对开发非耕地从事种植业的,5年内可免交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等等。
上述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据统计,近两年来,全省每年至少有400万农村劳力投入开发性农业;仅改造低产田土一项就投工1.8亿个。
在新时空内创造高效益  
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断言:如果使农业成为有效益的产业,那么农民将是天才的经营家。
“粮田里的名堂大得很,就看你怎么弄法。”丹梭县石马村农民王文清、王国忠父子俩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利用收了水稻和种油菜前的两个月空闲时间,在田里种蘑菇获得成功。在0.4亩的田里,他们除收水稻200公斤、油菜18公斤、土豆250公斤外,还收蘑菇778公斤,收入1998元,折合亩收入共5470元。
王文清父子俩的实践正是四川省广大农民努力挖掘粮田生产潜力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去年仅实施“稻鱼丰产计划”就达105万亩,稻谷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同时还为市场提供3万吨鲜鱼,农民增收1.8亿元。 
位于高寒山区的宝兴县崇兴村在2400米高的山顶上开荒种药3750亩,去年可产药材60万公斤,总收入达189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1860元;全村120户农民去年仅药材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就占1/3以上,全村一举脱贫致富。
乐山市13个县区的群众利用庭院搞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前年庭院经济收入约占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3,其中20%的农户庭院经济收入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一大批高效益的典型,吸引着四川农民在开发性农业中一显身手。近两年里,全省共种植果树289万亩,新建和改良草场190万亩,改造低产田212万亩,成片造林2000多万亩,陆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农业并不是没有搞头了,而是大有潜力可挖,只要肯把辛勤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财富就在脚下!
投入,一靠挤二靠挖三靠拉
开发性农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与一些已有一定基础的行业相比,对基本投入的要求更高、更迫切。然而,在目前各方面都需要投入而国家财政又很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开发性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资金投入呢?
对此,四川省农村干部群众也有过苦恼和犹豫,但他们很快就体谅到国家的困难,不等不靠,以自己的力量解决开发农业投入这一难题,走出一挤二挖三拉的“三步曲”。  
所谓挤,就是农民从自身收入中尽可能多地挤出资金用于开发性商品农业。近年来,四川农民对开发农业投入予以极大热情,前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369.46元,比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低20.13%;可是四川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就达159.96元,比全国农户生产性投入的比重高6.31%。近3年间,全省用于种果、养鱼、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达1.5亿元,其中群众自筹部分占60%。
所谓挖,就是挖掘乡、村、集体组织的资金潜力,用于开发农业的配套服务。去年春天以来,四川省动员49万人对乡、村集体财务进行清理,初步把35.4亿元的集体资产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地把农村集体资产中的资金融通,加上乡村企业的支农资金,统一建立农村集体合作基金会。全省已有147个县建立了合作基金会,占总县数的71%;筹集资金1.32亿元,其中一多半已投入到商品性开发农业中。
所谓拉,就是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眉山县农民前年利用河渠纵横的优势,搞网箱养鱼2.6万平方米,产成鱼近80万公斤。国庆前夕,当一些农户用汽车载着鲜鱼去成都市的一些大企业卖鱼时,许多人被这些活鲜鲜的鲤鱼吸引住。鱼农说:“要吃鱼,有的是,就是要投点资。”去年,眉山县养鱼业从省、市、县机关和厂矿、部队及大专院校吸引来90万元。这些投资者有的与养鱼户利润分成,有的以鱼补偿,各方都受益。据乐山市农委统计,去年彭山、眉山、青神等5个区县的养鱼业就“拉”来资金203万元。全市集约化养鱼面积比前年增加1.45倍。
农民群众的创造,使四川省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开掘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