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春节旺季市场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1
第2版(经济)
专栏:述评

  春节旺季市场透视
本报记者 王锦鹄
经历了1988年几次大的抢购风潮后,人们担心,今年春节旺季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波动?
有此疑虑,并非杞人忧天。抢购风潮造成的巨大市场压力,我们到现在已看得比较清楚。一年一度的春节,正是零售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节。稳定春节市场,抑制物价上涨,这对调整中的经济全局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现在,离春节只有几天了,城乡人民群众正忙着备置年货。各地反映的情况表明,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今年春节市场形势比预想的要好,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关键是稳住“菜篮子”
时下中国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用上,而吃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稳住“菜篮子”,能够稳定人心。这一点,已被多数政府领导人所认识。
对今年春节副食品供应,各级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大中城市的市长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抓“菜篮子”上。有关部门动手早,行动快,为保证春节千千万万个“菜篮子”丰盛打好基础。
去年粮食减产,是个不利的因素。但商业、粮食、储运等部门通力合作,到年底完成粮食定购、议购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500万吨,东北百万吨玉米及时进关南下,部分缓解了一些地方的饲料紧缺,稳定了农村养猪。秋末冬初,10个主产省尽力收购生猪,国营食品公司一个月就收购745万头。销区克服到货集中、库容不足的困难,支持产区收购,积极组织调入。京、津、沪三大市年底库存达2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倍多,不得不租用外地肉库储备。到去年末,全国库存生猪1992万头,是1979年以来最高的一年。禽、蛋的生产和收购,也进展顺利。春节城市定量供应的肉、蛋等主要副食品货源充足,供应已不成问题。
今年春节大部分地区的蔬菜供应好于去年。仅南菜北运的数量就有2.2万个车皮,6.1亿公斤。
节日期间,许多城市对主要蔬菜品种实行零售限价。由于国营商业在平抑菜价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多数农贸市场上的肉食、蔬菜价格也未出现暴涨。除了数量足、品种多外,价格平稳已成为今年春节蔬菜供应的一个显著特点。
    采取措施增加有效供给
比起吃的来,穿的用的商品供需矛盾似更为突出。由于原料、资金紧张,去年第4季度日用工业品生产有所下降,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使供不应求更显突出。商业部去年11月统计的36种主要日用工业品中,有28种库存比上年同期下降。
解决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不足,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但流通渠道也不是没有潜力可挖。许多地方为安排好节日市场,充分挖掘货源,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供应,缓解了日用工业品供需之间的矛盾。
天津市决定19种日用工业品为市政府协调生产和供应的商品。春节期间计划投放日用工业品货源总值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2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9种比去年增加;今年1月份商业部门组织收购的洗衣机、电冰箱和服装、丝绸、家具等都增长30%以上,彩电供应也有所增加。辽宁省商业部门对必保商品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38种轻工商品的增产计划,组织的节日商品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9.9%。
进货缺少资金,是一些地方商业库存减少的原因之一。长春、唐山等地商业部门采取让利销售等措施,变“死货”为活钱,解决了进货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库存数量、品种趋于合理,也使群众能及时买到生活用品。
    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
安排好今年的春节市场不容易,现在的情况尽管使人欣喜,但我们只能表示审慎的乐观。市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切不能稍有懈怠。
今年市场总的形势偏紧,商品紧缺状况不会很快得到改变。国家财政金融紧缩,商业部门进货缺乏资金,难以增加商品库存,而能源、原材料紧张,对节日副食品生产和供应自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柜台上见不到彩电、冰箱,仓库里却大量积压,这不是个别商品、个别地方出现的情况。由于一些部门惜售,人为地造成了货源紧缺。今年春节市场有些地方不安排彩电投放,并非未组织到货源,而是等着涨价。类似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势必给春节市场增加更大的压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岁末年初,一些地方物价涨势仍无缓解,如不加以控制,极易引发市场波动。
譬如,有的地方粮食部门不供应平价大米,只卖议价,有的对居民购粮作限量规定,引起群众误解,以为粮食要涨价,诱发集市粮价普遍上涨。
春节期间市场物价一定要管好,特别是控制住粮、油、肉、糖、菜、盐、布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允许随意乱涨价,安定民心,消除恐慌心理,为今年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去年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