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大同的佛光笑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0
第8版(副刊)
专栏:名城漫步

  大同的佛光笑影
卫健民
要是用一个汉字来表达自己对一个城市的总体感受,我便会不假思索地拈出“笑”来代表大同。
大同矿工白齿亮眸的笑是感人的;大同女子玉兰盛开的笑是迷人的,这都说得清,不消说。而云冈石窟那片笑的世界,以及定焦在20号窟主佛永恒的笑,该怎样来描述、阐释呢?
1000多年前,北魏迁都平城,好佛的魏帝广立寺院,又选定武州山,开凿石窟。那时佛教这种外来文化传入不久,统治者并没视为“精神污染”而强令拒绝,还带头大兴佛事。从云冈石窟可以看出,这项劳时费力的大工程,是中外文化的大融合,儒释道的大融合,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族的大融合。石窟前期的雕像,是印度犍陀罗风格,轮廓悬浮,没有体面之间的关系。后期的雕像,脸部方中见圆,服饰宽衣博带,已趋入中国风格了。在一公里长的窟群观看,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那些供养菩萨,东壁弟子,伎乐,飞天,甚至门栱上装饰性的花纹,都像细浪微波似地在你心中涌动,最后悬升起一尊充塞宇宙八荒的笑,疑为启示,恍若答案,费尽猜想解不得。
石窟内佛本生的故事雕像,是宣传教义的形像图画。它告诉人们,当释迦牟尼还是一个菩萨时,还脱不出轮回,还得经过无数次转生。在上一代人的意识中,善恶报应,轮回转生,简直成了他们自愿接纳的真理。这个佛的“生”前事迹展示,大概是适合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才能生根、传播吧?现代人把“生”看得现实、简单多了。他们不关心自己今生是什么“转”的,也不忧虑来生会“转”为什么。不止佛的教义,所有教义如与生活相背,都会受到排斥和嘲笑。这就是当代文化的特征吧。
北魏都城的百年风流繁华,除了遗留下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外,还使大同人学会、承袭了生活的艺术。尘俗的凡人眼中的大同,除了知道铜器、砂锅外,还会加上另一特产——美女。听说旧戏《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玉堂春》中的苏三,籍贯均是大同,也难说是事出偶然。在过去接二连三的庙会中,大同的女子爱成群站在两街店铺的台阶上,展示自己的绣花鞋,俗称“赛脚”。这种相当现代化的活动,它处鲜见,更成了外地人的口实。
佛灵香火旺,庙会当然就繁多。过去的大同人,好像天天都过节,天天都赶庙会;其红火热闹,一言难尽。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多活动中有一项“踩青逛唱”,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郊游。游时乘各种形制的马车,携带酒肉饭菜,以及当地特有的火锅。到了有树林的场地后,游人支帐撑伞,先占好各自的地方,才去庙里敬香。野餐时,一个个小火锅燃起来,烟细汽香,杯飞箸舞,多么诱人!现在春秋佳节,我们城里人也背几听罐头,带几张破报纸去郊外野餐,一切都冷生生地,哪里比得上昔日的大同人。“红主腰,红裤带,外穿皮袄敞开怀,腰上别着个大烟袋。”这是描写大同赶车人的歌谣。“踩青逛唱”的压轴戏,就由他们出台,当地叫“插车”,也就是马车竞赛。
大同有佛的庄严法相,有龙的绚丽影壁;大同更有注重当世生活的现代精神。娘子关外的人谈起山西来,至今还认为封闭、保守,但谈起山西辖内的大同,却感到有一股开放的活力,强劲若塞外的大风。
去大同看看吧!看看佛笑,带个火锅回来。
(附图片)
云冈石窟(速写) 刘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