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空前活跃的农民研究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5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专题调查

  空前活跃的农民研究会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勃然兴发
在我国的“玉米带”黑龙江松嫩平原上,种玉米是农家的拿手戏。然而,囿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在具有种植玉米的天然优势和悠久历史的肇东市,直到70年代玉米亩产仍然徘徊在200公斤左右。青年农民秦玉海在县、乡科协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率先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在自家承包的16亩地上破天荒地使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1984年,秦玉海联合一批种植大户成立了玉米研究会。通过不懈的努力,秦玉海的玉米在全省高产竞赛中创造3连冠的好成绩,成了全国百名致富能手之一,会员们的玉米也平均达到亩产550公斤。在他们的带动下,该市先后建立起30多个玉米研究会。这些研究会帮助全市7万多玉米种植户年增收千元以上。当地政府也据此调整了种植布局,保证优先发展玉米。1987年全市交售玉米达4亿多公斤,比1985年翻了一番。
据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的调查,自从1980年我国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在四川温江地区诞生以来,迅速在全国各地出现。如今,除西藏和台湾未作统计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已有9万多个研究会。这些研究会囊括了种植、养殖、畜牧、水产、加工、特产等140多个专业。
    活力所在
我国广大农村新崛起的这支农民技术新军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科技队伍的特点。
从结构上看,研究会的核心成员多是研究会的创立者、发起者。他们多是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专业大户或科技示范户。
这类研究会不向国家要一个编制、一分钱,却能办成城里的大科研机构要花很多钱也不一定能办得好的事情。它是全凭农民自愿组合起来的,具有灵活的机制和很强的活力。能给会员们带来经济上的好处是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这些研究所下通千家万户,上联大专院校、科技部门,是现代科学技术输往农村的“二传手”。河北省河间县农民在1984年我国棉花生产处于低潮时成立了国欣棉花研究会,与北京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中国棉花研究所等2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专家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首先在这儿试种,一些大学把这儿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最新的技术和信息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个研究会目前已有会员1300多户,植棉上万亩,技术辐射到周围好几个县。
    今后走向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委员会会议上,热门话题之一是各地农民研究会服务规模和自身发展呈现的新趋势。
多数农民研究会都已从最初的技术信息传播服务发展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这就为集约化生产、发展规模经济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江苏海安县隆政乡的蛋鸡研究会不但向会员提供种苗、防疫服务,还管饲料加工和蛋、鸡的收购、销售,为农民开展大规模养鸡解除了后顾之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个县的养鸡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百万肉鸡过大江”(运往上海)的生动局面。“鸡经济”在这个县举足轻重。
各地农民研究会在实践中体会到形成经济实体才能更好地推动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广州郊区的江高镇,最早号召农民发展家禽饲养业,自产自销,因技术跟不上,“老太婆养鸡法”效益很低。形不成规模经济,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继而办起官办鸡场,因吃“大锅饭”,鸡场管理混乱,结果严重亏损。1985年由镇科协和兽医站牵头办起养鸡专业技术研究会,形成了商品生产联合体。现在他们既开展禽、蛋的生产、出口业务,又经营水产、蔬菜、养猪,成了广州一个很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许多农民也因此致富,有的成为几十万元的富翁。
对于农民研究会的今后走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村出现“科技饥渴症”的情况下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随着农村科技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它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欣然“告退”。更多的人认为它是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应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有一部分同志经过比较深入的考察之后认为,现有的多数农民研究会要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把专业科技部门作为自己的后盾,与有关物资和销售部门联合起来,以增强其活力和后劲。这样,随着集体经济含量的增加,将有可能在农民志愿联合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