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牢牢勒住货币的缰绳——西德坚持不懈控制通货膨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1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世界经济

  牢牢勒住货币的缰绳
——西德坚持不懈控制通货膨胀
本报记者 江建国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被通货膨胀所困扰。而西德是少数几个经济稳定的国家之一。自1948年6月西德马克诞生以来,西德建立了一整套控制通货膨胀的机制,灵活运用种种政策手段,成功地稳定了马克币值,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西德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币值稳定写入法律的国家。
货币稳定为物价稳定作出贡献
目前,西德马克是世界上仅次于瑞士法郎的坚挺货币,也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马克贷款居第四位,它对美元的汇率40年中提高了215%。货币的稳定为物价的相对稳定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西德的物价上涨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1948年到1988年,平均消费物价年上涨率仅为2.6%,1986年3月至1987年1月物价呈下降趋势。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西德不可能完全避免物价上涨,40年来总计上涨了183%,而意大利同期上涨了1491%,法国上涨了1277%,英国是1253%,日本是713%,美国是384%。1948年1个40瓦的灯泡价格是1.38马克,现在仅是1.93马克。记者在西德3年多来,只见日用消费品时有下降,未见上涨。1960年到1987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货币发行量仅增长5倍。1948年以来,职工实际工资增加了4倍。
西德从一片战争的废墟上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经济发达国家,应该说,货币的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教训
西德把反对通货膨胀放在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首位,是基于德国人吃够了本世纪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苦头。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魏玛共和国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加紧抽税,大量发行公债,滥印纸币,导致物价上涨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棵苤蓝标价5000万马克,1923年的一张邮票价格如果在1890年则可以购买柏林的一幢别墅。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经济形势恶化,大量企业倒闭。最后货币几乎成为废纸,许多人的终生积蓄化为乌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为了筹款进行侵略战争,又滥发货币,再次使德国陷入通货膨胀灾难。当时,用50帝国马克的钞票代替火柴点烟是常见的事。囤积居奇盛行,商店柜台空空如也。美国占领军的香烟取代货币成为储存手段和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几条美国烟就可以换一架大钢琴。
货币改革成为经济奇迹的起点
1948年6月,德国西占区一个以西德前经济部长艾哈德为首的小组经过两年的酝酿,果断地推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货币改革,以现在的西德马克取代毫无价值的帝国马克,对恶性通货膨胀动了大手术。根据改革方案,每个居民以1∶1的比例得到60个新马克,没有旧货币的人也得到这笔钱。对在银行尚有存款者原则上以10∶1的兑换率兑换新马克,但其中的一半暂不支付。后又决定,在暂不支付的款项中70%不再支付,而且最后兑换的实际比例是100∶6.5。这样一来,货币流通量减少了93%,希特勒欠下的巨额国债等于一笔勾销了。新马克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货币改革的第二天,商人长期囤积的货物立即出现在商店里,经济重新运转起来。与此同时,艾哈德力排众议,取消了一切物价管制和配给制度,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尽管由于多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迸发,造成货币周转速度快和物价急速上升,但是,由于新货币的稳定,价格逐渐趋于平稳。黑市衰落,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1948年6月到1949年3月,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30%,到1949年夏天,食品产量也大大增加。货币改革后不到两年,工业产量增加了83%。现在人人都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具有购买力的工资。西德的经济起飞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通货膨胀就成为西德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
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西德联邦银行
战后西德在克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最重要一项措施是通过法律规定了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地位,同时把对内对外保卫马克币值的任务列入各项任务的首位。
按1957年西德联邦议院通过的银行法,联邦银行不接受政府指示,但它有义务一般地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提供咨询,通报情况。政府有权参加联邦银行会议,有创议权无表决权。
政府不能从联邦银行任意透支,只有权得到短期资金贷款,而且数量和范围都受限制。政府一旦收益赢余,首先要归还联邦银行的贷款。政府缺钱,只能到资本市场上去征集。同时,联邦银行通过最低准备金制度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性。此外,联邦银行还参加西德的银行监督局,保证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控制。
1956年联邦银行提高贴现率以阻止物价上涨时,遭到当时的总理阿登纳公开抨击,说这是对西德经济的沉重打击。70年代施密特任总理时,曾经表示,宁要5%的通货膨胀率,不要5%的失业率。联邦银行依据法律确定的地位,顶住了政府的压力。
调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手段
西德是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领域同样是自由竞争。联邦银行主要是通过贴现、抵押、最低准备金、公开市场、储蓄和外汇交易等政策手段去影响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活动,把着眼长期效果的“粗调”和着眼短期效果的“微调”相结合,达到“用最少的货币量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在上述6项政策中,贴现、抵押、最低准备金属于“粗调”范围,目的是向金融界发出信号,着眼于长期效果,其中贴现和抵押两种手段更为重要,经常交替或同时配套使用;储蓄及外汇两项政策属于“微调”范畴,着眼于近期平抑市场动荡,而且尽量“悄悄地”进行。公开市场政策兼具粗、微调两项功能。西德自1967年以来实行商业银行利率自由化,商业银行利率和联邦银行的主导利率之间已不再直接挂钩,联邦银行就是通过这些工具去影响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存贷利率、放款规模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马克币值稳定,联邦银行自1974年起首次采取每年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的措施,目的在于使社会各界自愿合作共同控制通货膨胀。在制定这个指标过程中,联邦银行、政府和专家委员会共同研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根据生产潜力实际增长可能性,也估计到价格变动的因素,保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既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又把它降低到最低水平。
联邦银行始终强调,没有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货膨胀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得到控制。西德政府近年来在财政政策上把国家开支的年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降低了预算赤字,为货币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附图片)
严加看管朱根华
西德埃森矿业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做从煤中提炼石油的试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