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阅读
  • 0回复

偏食与缺陷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31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百家艺话

  偏食与缺陷文化
  李效
用营养学的观点,主张以杂食满足人体需要和促进健康。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化艺术,也同样需要用多种形式灌输、滋养我们的少年儿童。
目前在我国许许多多地方兴起的“少儿文艺热”,倒使明眼人察觉了一种缺陷,一种需要及时补足的缺陷——正如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一样。
这种缺陷的现象表现于:重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到处普及,笛子、二胡几乎无人问津,据了解,北京乐器厂的笛子、二胡很难卖出,仿佛那不是乐器似的,许多小孩子甚至不知二胡笛子为何物。重画笔美术,轻手工美术——让孩子背着画夹,执着画笔,才算是正宗美术教育,而布贴、泥工、剪纸则另当别论。重轻柔抒情歌曲,轻刚劲豪迈的歌曲——仅举每五年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优秀歌曲评奖为例,第一届曾出现刚劲豪迈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歌目,而到1986年的第二届,获头奖的也就是《我的小瓜棚》、《槟榔树下摇网床》一类歌了。重个体艺术,轻集体艺术——送孩子参加培训班,或把教师请到家里来,不惜花钱学习小提琴、钢琴的家庭有的是,而学校里业余活动组织集体朗诵、排演校园话剧却不多见……
这里,需要提出一个并非不言而喻的问题。儿童学习、接受艺术是以满足其自身审美需求,自娱自美为目的,还是以满足成人的品赏欲、满足成人的某种心理平衡为目的?自然,道理上都肯定前者。可做起来呢?前面所举的例子,都与这后一种目的有关系。我们(成人)认为什么有趣,就让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实际上包办代替,抑制童趣。或许是因为一种社会功利意识在作祟,学会哪些艺术种类对自己的孩子今后走入社会有直接好处,包括入托、升学、进重点学校,于是就在哪些艺术上下功夫。逼着三岁的孩子往钢琴上趴,闹得孩子见了钢琴就想哭。何苦来!
有成人对艺术的偏见,就有对儿童艺术上的偏食。
诚然,每种艺术形式皆有其局限性,但是否因避免此一种局限而囿于彼一种局限呢?谁敢说小提琴就比二胡绝对地好呢?学二胡就不能使孩子得到艺术的熏陶,就不能得到美的享受吗?学习演话剧不比会弹钢琴对升学有实用,就把学话剧排除在艺术美育范畴之外吗?是学会了泥工、布贴、高粱秆画,孩子身上便没有艺术细胞吗?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少年儿童学习二胡、笛子、泥工、剪纸,是否比学钢琴、电子琴、画笔美术更具有实际条件呢?
还有一个时代气质的问题。我不敢说唱几支豪迈激奋的歌子就能使我们的少年儿童成为保尔·柯察金,但终日熏陶于软绵绵柔蜜蜜的调子里,又怎利于培养他们勇敢、奋进的心理素质呢?
一连串的问号说明不了更多的问题,我只愿它在实践环境中化成一个正确答案的句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