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沈阳10万“倒骑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3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沈阳10万“倒骑驴”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李玲
沈阳一大怪:有路必有“倒骑驴”。
所谓“倒骑驴”,是一种三轮脚踏车,二轮在前,人的坐骑在后,倒着骑。
“倒骑驴”行当车用,停作摊床,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个体户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1980年以前,全市不过几千台,大都是工厂商店用。10年光景,沈阳的个体业者发展到18万人,“倒骑驴”也陡增到13万多台。
沈阳市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倒骑驴”。在市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清晨6时左右,一台台“倒骑驴”从四面八方聚集这里,然后把几十万公斤蔬菜运送到全市几百个菜市场。市交通大队统计,一小时内进出此地的“倒骑驴”就有2500台之多。在水果批发市场,每天也有2000多辆“倒骑驴”光顾,运走十几车皮的梨、香蕉和蜜桔。
目前,沈阳市出现了几十个“倒骑驴”运输市场,你要拉冰箱、洗衣机或是地毯、家具,招手一声就行,一般都不超过10元钱,非常方便。
在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倒骑驴”何以能生存和兴旺?一位车主道破奥妙:同三轮车比,它不仅容易驾驶,而且车身长、车架低、载货多。25公斤一筐的桔子一车可以装二三十筐,两台就顶一辆“半截美”(一种客货两用汽车)。他说:“我们这些干个体的进货卖货都得有运输工具,能养得起汽车的有几个?可这300多元一台的‘倒骑驴’谁都能买得起、养得起,它不吃草也不喝油,用着经济、方便。”
“倒骑驴”家族的繁衍壮大,不仅活跃了城乡市场,而且为许多无职业者提供了谋生的饭碗,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在水果批发站门前,一位妇女推着一车香蕉出来。她叫钟萍,今年47岁。她不仅要养活有病不能劳动的丈夫和3个孩子,还得供养年迈的父母亲。“生活对我是太难了!”她向记者诉说:“不管天寒暑热,我每天都要来这里拉八九筐水果回去卖。每月可挣四五百块钱,全家吃饭就指靠这个‘驴’。不过这还是比以前‘大锅饭’时好多了。”
社会对“倒骑驴”的需求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在皇姑区车辆交易市场,有卖轱辘的、钢管的,也有卖成车的,大中小号随意选购。61岁的老工人杨连山是这里最有名的生产大户。他告诉记者,自打开放那阵他就开始在这里做“倒骑驴”买卖。由于生意不错,3个儿子、女儿也单挑门户干了起来,还请了几个帮手。他一家就开了4个个体车铺,一年里能售出4000台。他颇为得意地说:“我每月都能卖个百八十台,别看老了,一年也能收入个万八千的。”
不可忽视的是,“倒骑驴”的大发展也带来一些恼人的问题。沈阳市人均道路占有量是3.5平方米,而一台“倒骑驴”就占路2平方米,它的大量涌入加重了“路荒”现象。特别是由于“倒骑驴”浑身是铁,不怕磕碰,行驶时横冲直撞,自行车、汽车都怕它,成了马路上的一霸,时常阻塞交通,令交通部门大伤脑筋,以至市委常委会还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研究。随着“倒骑驴”的发展,交通管理应该跟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