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端正“彩管”投资导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端正“彩管”投资导向
本报记者 鲁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最近提供的情况表明,
“彩电热”引发了“彩管热”。在治理、整顿中,不少地方争上彩色显像管与玻壳项目,投资热度不仅不减,相反还在继续升温。
已列规划而尚未评估论证的青岛、东莞、长沙等“彩管”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规划外的广东佛山等“彩管”项目在想方设法争取建设。
在“自我配套”名义下,北京“彩管”所需玻壳,本可由安阳(近期)、石家庄(远期)供应,却要再上玻壳;安阳有了玻壳,又提出上“彩管”。
这股“彩管”投资热的发展,既不符合当前治理、整顿要求,又将使宏观布点规划遭受冲击,甚至被打乱。
现状:彩电生产发展迅速彩管供应严重短缺
近10年,我国彩电生产发展迅速。1979年产量还不到1万台,1984年突破百万台,1988年又突破千万台大关,远远超过“七五”计划800万台指标,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17%。
1984至1986年间,全国百条电视机装配生产线先后上马。尽管当时电子工业部在技术、质量考核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调减,但电视机生产能力仍然偏大。由于发展过快,组装整机所需的主要部件彩色显像管严重短缺。
我国“彩管”生产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3年产量只有58万只。到目前为止,年生产能力也不过200多万只,显然不能满足现有彩电生产线的装机需要。去年生产1028万台彩电,所需“彩管”主要依靠进口,采用国产“彩管”的仅占14.6%。
在通常情况下,组装100台彩电,需要“彩管”104只。到“八五”期末需要多少“彩管”才能适应彩电生产的需要?
预测:到1995年,“彩管”年需求量1200万至1300万只
1988年底,我国城乡电视机拥有量已达1.35亿台,比上年1.12亿台增长20%;其中,彩电拥有量为3200万台,比上年2200万台增长45%。市场反映仍为“凭票购买,供不应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彩电供应紧俏”背后,隐藏着超前消费的因素,市场反映并不完全真实体现国内社会购买力水平。去年,有关方面在天津调查的结果表明,在1000台彩电买主中,有25%是借钱购置的。今年初,由于价格上涨和其他因素,有的地方彩电销售量急剧下降。据报载,广东1月份最后一周国产彩电售出1000多台,而2月上半月销售量仅为100多台。广州广播设备厂过去每月生产2万台彩电供不应求,如今产量减少一半,库存却大量积压。
有关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测算,到1995年,城乡居民将达2.68亿户。其中,城市0.54亿户,农村2.14亿户。如按彩电普及率城市为90%、农村为35%计算,尚需彩电9000万台左右。国内市场需求量每年约1300万台。这个预测总量可能还是偏高的。
若按年需求量1000万台水平,加上出口和维修需要可以推算出对“彩管”的实际需要。即:到1995年“彩管”年生产能力可控制在1200万至1300万只之间。
但是,从各地纳入初步规划建设的“彩管”项目生产能力来看,已经不下1700多万只,大大超越了专家们预测的1200万至1300万只的水平线。
制约:资金筹措难度大外汇承受能力差
如果一路绿灯,使规划外的“彩管”项目一一动工兴建,那末到1995年“彩管”生产能力有可能达到2000万只以上。这不仅会使规划建设规模继续膨胀,而且导致国家有限财力物力分散使用,严重影响规划内项目如期竣工投产。
投资、技术双密集型是“彩管”产业的明显特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京、宁、沪3个“彩管”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单管投资额约为400至700元。如果新增1000万只“彩管”的生产能力,至少需要投资50多亿元,资金筹措难度甚大。
外汇支付更难以承受。“六五”、“七五”引进的
“彩管”生产线,产品规格多达十几种,生产工艺技术不一,增加了国产化难度。而依靠进口散件组装“彩管”,每只“彩管”用汇约需70美元。在去年生产的彩电总量中,采用进口“彩管”以及少量配套件,总用汇额达8亿美元之巨。
项目投产后的用汇量也不小。北京厂投产后,评估预测4年间每年生产用汇三四千万美元;上海厂达产后,每年生产用汇也要八九百万美元。据了解,年产1000万只“彩管”,所需进口原材料、配套件、工模具和备品备件,总用汇额约为1.5亿美元。
导向:投资重点移到国产化增强新技术开发实力
上述概况显示,当前我国“彩管”投资导向亟待端正。也就是说,不宜继续扩大生产能力规模,而是迫切需要调减和严控“彩管”生产线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将投资重点移到生产“彩管”所需的原料材料、配套件的国产化工程上来。并以老厂技术改造、扩大生产为主,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力,以使“彩管”产业得以协调地向规模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我国“彩管”生产能力建设速度已经不低;只有努力实现“彩管”所需的原材料、配套件的国产化,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大幅地减少进口、节省外汇。
还因为,将黑白管生产线改为彩色管生产线,花钱不多,技术易行。目前,经济发达国家黑白管产量仅为彩管产量的10%—20%,而我国现有黑白管年生产能力比彩色管产量高出五六倍。有计划地实行部分老厂技术改造,可使现有黑白管生产线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大量投资。
再说,我国已经引进的“彩管”生产线均属80年代初、中期水平,缺乏新品开发技术手段。当今国际上正以“提高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发彩电新技术。有的国家已经完成了“高清晰度电视”的一系列完整技术和设备研制,将作为“第三代电视”问世。我们如不及早考虑安排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比如建立一两个研究开发中心,那末若干年后很有可能使一大批“彩管”生产线再度依靠引进来进行技术改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