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王丙乾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说 当前财政有四个主要问题 指出财政决策重要失误是忽视收支平衡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1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王丙乾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说
当前财政有四个主要问题
指出财政决策重要失误是忽视收支平衡方针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王丙乾8月31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国当前财政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时说,当前财政形势严峻,困难很大,而且明年将进入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高峰,财政的日子更不好过。
王丙乾说,财政问题的形成,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也是同前几年赵紫阳同志在财政决策上的失误分不开的。这些年来我们在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样,国家财政在改革中也有很大的进展,对搞活经济,支持对外开放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决策中有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社会主义财政要不要坚持收支平衡的问题。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财政理应坚持的收支平衡的方针,在一段时间里曾连年发生赤字,再加上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没有从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迫使国家财政处于赤字累计额越来越大的困境。
他说,从财政上看,当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差,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目前国家财政收入有75%来自国营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影响着财政的稳定和平衡。近几年,我们对企业实行的一系列搞活、放权、减税、让利措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总的说,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善。从生产领域看,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1978年为16.9%,1988年降为8.7%;销售税利率1978年为26.7%,1988年降为18.9%。以上两个率分别下降了8个百分点,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要减少财政收入80亿元。从建设领域看,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1979年的83.7%降到1988年的70.6%,而且,即使交付使用了效益也不高,有些是重复建设项目,有的达不到生产能力,有的投产后大量亏损。从流通领域看,产品积压严重,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占定额流动资金的比重,由1981年的18%增加到1989年上半年的25%。因此,今后摆脱财政困境的根本途径是,要在保持生产适度发展的同时,狠抓“双增双节”运动,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收率和降低流动资金占用率,力争把经济效益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二)资金分散,“两个比重”下降过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作一定的调整是必要的,问题是,财政集中的部分减少过多,企业和个人所得的部分增长过快,以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连年下降,由1979年的31.9%,下降到1988年的19.2%。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为搞活企业,国家对国营企业(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商粮外贸、物资供销、城市公用事业等,下同)减税让利过多,使企业留利猛增。国营企业留利额,由1979年的86.5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702.1亿元,占实现利润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12.3%增加到1988年的62.2%。同时,某些政策措施不当。例如,为了扶持企业发展生产,国家允许国营企业用所得税前的利润归还基建和技措性贷款,致使企业失去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贷款数额大大增加,税前还贷数额猛增。1979年企业的税前还贷为15.4亿元,1988年增加到246.63亿元,占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2.2%上升到1988年的21.9%。由于企业留利和税前还贷大量增加,使国家财政从企业实现利润中得到的部分,由1979年的85.5%下降到1988年的15.9%。另外,财政体制几经改革以后,地方财力增加,使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1988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7.2%,大大低于50年代70%左右、60年代60%左右的水平。上述“两个比重”下降,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使财政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状况必须逐步改变。从政策上说,企业承包不能把国家财政包死,地方财政包干也不能把中央财政包死。今后要下决心逐步调整分配格局,争取在三几年内把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三)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过多,超过了财政的承受能力。1979年以来,国家财政负担的各种价格补贴和国营企业亏损补贴大量增加,已成为财政的两大沉重包袱。1988年,国家财政负担的各种价格补贴已达316.8亿元,与1978年的11.1亿元相比,平均每年递增39.8%,大大超过同期财政收入每年递增8.2%的幅度,1979年价格补贴只占国内财政支出的6.2%,1988年增加到12.3%。国家财政负担的国营企业亏损补贴,1988年已达446.5亿元,与1978年的124.9亿元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3.6%,也大大超过同期财政收入每年增长8.2%的速度,1979年国营企业亏损补贴只占国内财政收入的7.8%,1988年增加到17.9%。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项,一年使财政减收增支近800亿元,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控制、不能再继续下去的地步了。
(四)财政包揽过多,支出增长幅度过快。这几年财政支出增长过快,1978年国内财政支出为1122亿元,1988年增加到27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2%,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现在的财政实际上是以支定收,超负荷的财政,收不抵支,就多借债,打赤字。支出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包揽太多,有些生产、建设和事业所需的开支,本来应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担的办法解决,但现在却由财政包下来;二是这几年机构、人员增加太多,不仅使行政费大幅度增长,而且吃掉了很大一部分事业费;三是管理监督不严,滥发奖金、补贴和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一些方面的支出要求在总支出中占一定的比例,并固定几年不变,或者把一些收入作为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列收列支,这样不仅扩大了财政支出基数,而且把财政捆死了、肢解了,影响财力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要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实行紧缩的财政方针中,也要注意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他说,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目前财政问题严重,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国民收入超分配,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双膨胀造成的,当然也有财政工作本身的问题。这几年,在经济工作中,不讲计划,不讲比例,不讲综合平衡,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同赵紫阳同志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宏观决策上的失误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彻底清理这些错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采取过硬的措施,逐步解决生产、流通和分配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改进财政制度和财政工作,从而解决财政问题。要经过几年奋斗,逐步做到财政收支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