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喜看今日民族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8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喜看今日民族教育
  王铁志(蒙古族)
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我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方,参观过许多民族学校。耳闻目睹,使我切实感到,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从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八八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小学校各有少数民族在校生分别是一九五一年的五十九点三、七十一和十点四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省、自治区有民族高等院校,民族县有民族中学,民族乡和部分村有民族小学,牧区和边远山区有寄宿制学校的民族教育体系。仅就解放前还处于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的基诺族来说,现在学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三,每万人中有大学生二十四人,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教育内部结构得到调整,初步改变了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得到加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每万人中的小学生数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了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过去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极其落后,如今全国幼儿园中少数民族幼儿已达四十八点二万人。
在少数民族中等教育中,师范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极为显著。近年来由于国家采取了建立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办民族师范学校和民族师范班等办法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使少数民族师资奇缺的状况得到改善。过去,少数民族中学教育基本是升学教育,教育与当地经济需要脱节,结果虽然教育大发展,山河却未改观。可喜的是,近几年人们已认识到,民族地区最缺的是中初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湖南湘西自治州一九八八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的百分之三十九。他们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开设了服装、民族工艺美术、种植、养殖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在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和开展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大学。现在,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已有普通高等学校一百零一所,有包括当地汉族学生在内的大学在校生十三万余人。民族地区就地培养人才的能力大大提高,缓解了当地人才需求矛盾。过去,少数民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现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有的还有硕士、博士生。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生产、科研等战线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九八四年荣获日本兽医学博士学位的蒙古族学者旭日干试验成功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我国培养的第一名藏族博士生格乐撰写了第一部关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史的学术著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中,就有中央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七百余人。
在教育发展中,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人们尊重。在民族学校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普通中小学中,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广泛地采用民族语文授课或双语言教学。高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允许用少数民族文字答卷。国家帮助编译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了二十几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民族学、民族史等专业,专门培养继承、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
随着对外开放,各民族互相交往、学习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已认识到学好汉语和外语的重要性。湘西州开展“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书”的实验,使一年级的民族学生能平均识字一千四百多个,解决了学生学汉语的难题。
回顾四十年的历程,新中国给民族教育带来了伟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