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这里有暖流——记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1
第4版(综合)
专栏:

这里有暖流
——记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本报记者 郭嘉
往京北方向去,靠三环路,有一所环境幽静、设施齐全、按照现代康复医疗要求和老人生活特点建设的公寓——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这所福利院,建筑面积12261平方米,床位300余张,为“市级一流福利事业单位”。开院一年多来,已接收了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位老人。
在这里,一件件尊老的实事,一股股敬老的暖流,感动并温暖着一颗颗孤独的心。刚开院的时候,院老人食堂做饭有困难,市公用局立即批示优先给该院供气,市经委帮助联系解决盘灶事宜,市煤炭公司为该院解决了用煤户头,北郊粮库和海淀副食店按平价供应好米好面和食用油,惠中饭店派来一级厨师为该院老人做出质高味美的生日餐……
老人们发自肺腑地说:“谁说我们没有亲人,党和政府就是我们的亲人。”
福利院下属3个服务区。颐养区为老人怡性养身服务,这儿既有起居方便、备有卫生间和壁橱的居室,也有供老人从事书法、绘画、曲艺的场所;医疗区设有内科诊断、老年病咨询、口腔保健、针灸按摩、心电图普查等10多个服务项目;生活服务区则是为老人调剂饮食、缝缀浆洗、出车观光等提供保障。
85岁的宁向南老先生,身患癌症,大小便失禁,院里职工日夜守护在他床头。为避免发生褥疮,他们定时给老人翻身按摩、擦洗;老人想吃什么,哪怕只吃一口,医生、护士也及时送到他口中。老人含着眼泪说:“我多年留学美国、日本,到过许多国家,奔波几十年,还是祖国好啊!”
年近八旬的孟絅老人,是1950年从挪威回到祖国的,他向我介绍说:“我患心脏病已有多年,颐养区医务主任尹万胜大夫及护士们,精心为我治疗护理,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我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很紧凑。”
老年人普遍的要求是精神愉快。为了帮助老人排遣郁闷,开阔心胸,这个福利院还经常组织老人走出院门旅游观光。97岁高龄的烈属李大爷在登临天安门城楼时,激动地说:“我两个儿子为革命牺牲了,他们没有享的福我却享到了。”
重阳节那天,马燕老人格外激动,她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在福利院的感受:
笑声溢小院,欢愉注心田;
莫道桑榆晚,红霞映满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