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风雨沧桑四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风雨沧桑四十年
本报记者 施明慎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听说“保险”这个词只是近几年的事。殊不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共和国同龄,正在大步跨入她的“不惑之年”。不久前,记者就这个话题访问了秦道夫总经理。在改革中复苏
1949年全国解放不久,国家在对旧保险业改造的基础上,于10月20日迅速组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此揭开了中国保险史的新篇章。谈起保险事业40年的风风雨雨,秦道夫感慨万分。他说,保险业的命运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经济发展,保险必然兴旺;经济停滞,保险也会走下坡路。建国初期,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为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到1958年共支付赔款和人身保险金3.8亿元,为国家积累了12亿元建设资金。此外,保险公司还拨付给有关部门相当数量防灾、防疫补助费,有力地加强了社会的防灾能力。然而,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刚刚起步的保险业被1959年初刮起的一阵“共产风”吹垮了。当时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人们的吃、穿、生、老、病、死以及灾害事故都由国家和集体包下来,认为没有必要办保险。因而自1959年起,除少量国外保险业务保留下来,国内业务被迫停止办理。“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一伙把保险公司污蔑为“剥削公司”,提出“砸烂保险”等口号,幸亏周总理坚持,保险还是要办的,涉外保险业务才免遭停办的命运。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20年,使保险业在国民经济里,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一片空白。回顾以往坎坷的经历,秦道夫说,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保险业获得了新生和蓬勃发展的机会。1979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多次发文,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保险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10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地区、县,设立了2800多个分支机构,职工已达7万余人;设立各种形式的代理网点7万多个,拥有代办人员15万多人。这几年,保险公司经营的国内外业务近300个险种,业务量几乎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年保费收入已从1980年的4.64亿元增至1988年的109亿元,估计今年可达130亿元。累积上缴国家和地方税利60多亿元,积累各种保险责任准备金近百亿元,资产达110亿元,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实力的保险公司之一。社会经济的“稳定器”
我国保险业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秦道夫回答,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保险事业的支持。换句话说,保险事业起着社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然灾害较多,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据测算,因洪涝、风雹等灾害的影响,平均每年粮食作物减产100亿公斤。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单位缩小,经营风险增大,农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无偿提供的极少量救济款解决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保险来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补偿意外经济损失。近几年保险公司积极开办了农作物、牲畜家禽、水产养殖、森林保险等种养业险种,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城市里,对保险需求呼声最高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工商企业。以往由国家核销灾害事故损失的老办法如今行不通了。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然要考虑万一发生灾害事故,如何分散风险的问题。现在,几乎每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在设计他的企业发展蓝图时,都不会忘记拿出少量的保险费来转移不可预料的、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损失。就连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东北、华北电网那样的实力雄厚的中央大企业也把“保险”作为稳定经营的后盾。迄今,保险公司承保的各类财产金额已达17970亿元。
70年代末以来,来华投资的海外厂商越来越多,“三资”企业大量涌现,外国旅游者不断增多,中国劳务出口也有一定发展。保险公司在继续办理原有涉外险种的基础上,近年又陆续开办了卫星发射、海洋石油开发、建筑和安装工程、海外承包工程、营业中断、雇主责任保险等80多个险种,并在条款、费率上尽量符合国际上的习惯作法。
保险业务的发展,既为国家筹集了一笔可观的建设资金,又大大地增强了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秦道夫信心十足地说,无论在哪里发生大的灾害,保险公司都有能力迅速赔付。近10年来,全国共处理保险赔案965万件,支付赔款129亿元。人们没有忘记,在曾饱尝森林大火肆虐之苦的大兴安岭地区,重建家园的一半资金来自保险公司的赔款1.18亿元;去年浙江、云南等地在遭受台风、洪涝、地震之后能够迅速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也得益于保险补偿。今年春夏之间,特大冰雹、狂风暴雨使四川省许多地方房屋倒塌、工厂停产,农田淹没,已经丰收在望的庄稼颗粒无收……又是保险公司及时送来7000多万元赔款,在抗灾中助了他们一臂之力。
秦道夫补充说,在我们国家,保险赔款不仅起着经济补偿的作用,它还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激励着人们在灾后恢复生产中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和干劲。
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保险业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秦道夫回忆道,1979年底,国内业务刚恢复时,整个北京只有一户人家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全国投保这种保险的家庭不足3万户,如今投保的家庭已达6200多万户,而且还有增多的趋势。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身保险业务发展势头也很猛。1982年投保人数近10万人,收保费158万元;到1988年,全国参加各项人身保险的已达1亿人,是1982年人数的100倍。学生平安保险、子女婚嫁金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年金保险等都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了。
跨向新的高度
经过40年的锤炼,我国保险事业不仅在国内业务发展方面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也显得日臻成熟。50年代末,虽然国内业务停办了,但是我国设在海外的保险公司一直积极开展业务。在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顽强地拚搏着。迄今设在香港、澳门、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公司及分支机构已达40多个。由于服务优良,经营灵活,在当地客户中享有较高信誉。
谈到与国际保险业同行的交往与合作,秦道夫说,我国是亚非保险再保险联合会的创始国之一,也是亚洲再保险公司的一个成员国。几十年来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建立了分保关系,一方面把承保重大项目的风险分散到世界保险市场,另一方面也接受其他成员国的部分业务。
接近采访尾声时,秦道夫告诉记者,保险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经营领域,为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良好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