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矢志共产宏图业 为花欣作落泥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2
第4版(综合)
专栏:

  矢志共产宏图业 为花欣作落泥红
  王震
时光飞逝,秋风又起,转眼间,剑英同志离开我们整整三个年头了。人逢忌辰多哀思。三年前,我含着泪向他作最后告别,悲痛至极,肝肠欲裂。两年前,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去广州烈士陵园参加剑英同志的灵骨安放仪式,宛如昨日。那时,我强忍着眼泪,注视着青灰色纪念碑上的浮雕胸像和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叶剑英”三个光辉大字,默默地诵读着中央委员会为他撰写镌刻在红褐色卧碑上的碑文:
叶剑英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由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在漫长的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上,在复杂斗争的转折关头,面临危难,无私无畏,表现了非凡的革命胆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盛德若愚,雄才经纶,谦虚谨慎,风范长存。“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两句诗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这210个字辞约旨丰的碑文,承载着人们多少深情哀思!它以凝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述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重温这段文字,剑英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又展现在眼前。从青年投身革命一直到老年鞠躬尽瘁,剑英同志的一生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可他总能拨开迷雾,把握方向,力挽狂澜。他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为人民所做的重大贡献,不胜其数。为世人广为称颂的,举其要者,如策应南昌起义和参加领导广州起义;长征路上截获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密电报送毛泽东,挽救党和红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逼蒋抗日,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建国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抵制和推倒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最后一举粉碎“四人帮”,等等,这些大事都直接与党和人民的命运攸关,因而不只是有口皆碑,而是铭刻在人们的心头上。逝水移川,永不磨灭。
从我与剑英同志长期接触中,深深感到他是一位伟人,也是凡人。记得,我在中央苏区未见到他以前,以为这位智勇双全、久享盛名的“参座”一定是上了年纪的首长。不料见了面,他竟是那样年轻,富有朝气,又是那样朴素,谦恭和蔼。使人深感可亲可敬。人们都愿意和他谈心交心,倾诉衷肠。不论在领导军委总参谋部,还是在主办红军学校期间,他都与官兵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善于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坚持艰苦办校,贯彻古田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训练方针,亲自编写教材,亲自主讲,组织野外演习。他谆谆善诱,言传身教,强调业精于勤,学以致用,养成好作风。经过他培养训练出来的干部回到部队以后,马列主义水平、朱毛作风和军事素质大为提高,作战勇敢,能攻善守,讲究战术,颇受好评。那段时间,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受教良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种严于治军、严于治校和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剑英同志一生办过很多军事院校,受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多次赞扬。他是一位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战略家,也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教育家。
剑英同志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才华横溢,但他大智若愚,虚怀若谷,不尚清谈。有几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奉命率领三五九旅保卫延安,驻扎南泥湾屯垦,生产自给。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南面的胡宗南部要来进犯。我们党坚持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毛主席指示,国民党大举进攻,我军先要退,要退避三舍,并且指点一舍、二舍、三舍在哪个方位。我听了,不甚了了,就问“三舍”古典的含义以及防御战的想法。毛主席让我去找“参座”,我去请教剑英同志。他很谦虚,耐心地解释,退避“三舍”典故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向我讲起晋公子重耳与楚王交兵的故事,说,春秋时行军30里为一舍,三舍就是90里,毛主席的示意不在退多少里,而在团结抗战,要我们主动退让,后发制人取胜。为此,他又亲自指示预定战地。我们部队搞野外演习,剑英同志来到现场观察指导,边看边作笔记,要求很严,演习结束后,再作现场讲评,鼓励部队,讲得很是幽默风趣。当时在场的官兵和美军观察组都交口称赞。至今还保留着他在练兵场上讲话的照片,我每次看到它,都激动不已。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央决定把中央和军委机关一分为三。叶剑英和杨尚昆同志奉命组成后方委员会,转移到晋西北临县三交的山沟沟里。剑英同志领导着后委机关,默默无闻地担负着中央后方的保障和并作了大量参谋工作,每天向统帅部通报敌我态势,成了中央的“耳目”,可称最佳参谋部。这件事,他自己很少谈起,更不夸功,至今仍鲜为人知。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建国后的和平时期,数十年来,剑英同志一直给予我亲切的关怀和教导,耳提面命,受益殊深。他不只是一位难得的好领导,而且是我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他的雄才大略、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是永远也学习不尽的。
古语说,“板荡识诚臣”、“艰难显奇才”。在那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岁月,更显出剑英同志的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在处境极其艰难复杂的条件下,叶剑英同志浑身是胆,铁骨铮铮,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多种形式的斗争。他像保卫眼珠一样保卫着我们的党和军队,为稳定军队、捍卫长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坚定地站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一边,揭穿了林彪一伙的政变阴谋。在所谓“大闹京西”、“大闹怀仁堂”事件中,他怒斥奸党,拍案而起,折断掌骨,被诬为“二月逆流”,实际上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的,是“二月正流”。尤其1976年,在周总理去世之后,毛主席病重,“四人帮”步步进逼,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那时全国人民的眼睛都望着北京,望着中央,担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和一些老同志也是焦急忧虑,都去找他密商大计。剑英同志真不愧有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的气度,表现坚贞刚毅、冷静机智。至今流传着他和我摆手势打哑谜的故事。当时他胸有成竹,却不动声色。后来才明白事关重大,情态繁复,要获得妥善解决,既要合理合法又要慎之又慎,万无一失。毛主席逝世以后,形势更加严峻了。剑英同志审时度势,顺应党心民心,挺身而出,同中央政治局其他几位同志当机立断,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十年的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毛主席重新请回邓小平同志参加主持中央领导工作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在这场艰巨复杂的斗争中,剑英同志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酝酿准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精心筹划,周密组织,看准时机,一举成功,表现了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确确实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剑英同志这一功绩将永垂青史。
《叶剑英在1976年》这本书正是写的这件事。它以“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年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的活动为主线,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粉碎“四人帮”斗争的始末。使当时险象环生、跌宕曲折的斗争场面再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这是一本抗击“四人帮”的“群英谱”,叶帅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跃然纸上,令人敬佩、感奋;这又是一部“群丑图”,“四人帮”一伙的丑恶嘴脸和罪恶行径尽行曝光,令人愤恨、沉思。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揭示大量翔实史料,并作了必要的论证,这对于了解“文化大革命”史特别是“四人帮”的覆灭过程,彻底批判肃清其流毒,探讨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反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因此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正当剑英同志逝世三周年之际,这本书得以付印出版,更有其纪念意义。借此机会写下一点怀念文字,作为本书序言,以告慰叶帅在天之灵。
(本文为《叶剑英在1976年》一书的序言。该书即将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