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欲渡大川先凿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3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欲渡大川先凿舟
  曾小全
轰!一声天然气爆炸的巨响,在克拉玛依电厂剧烈震荡。厂房受损,机组停运,油田不少部门的生产被迫中断。
如此惨重的损失,起因却那么简单——一个少数民族工人,开错了一个闸门。
事故,发生在1984年8月15日。
面对事故,油城的决策者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们在处理事故、恢复生产的同时,透过表层现象,找出了引发事故的深层原因。领导们认为,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原因,少数民族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与所担负的技术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必须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努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在提高少数民族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方面下功夫。
于是,一个足以影响数代职工、关系油田百年之计的少数民族教育工程,在爆炸的冲击波中逐步落实了。
为了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石油局与内地50多所高等院校挂了钩,委托代培少数民族技术干部。局所属的50个厂处,则纷纷办起扫盲班、补习班、培训班和夜校,并把脱产学习和岗位练兵结合起来,许多少数民族职工与汉族职工自觉地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五年来,油田两万多名少数民族职工全部轮训了一遍。
这么多的人抽出来学习,生产怎么办?不少在岗的汉族职工拍着胸脯说:学习是大事,活儿咱包了!结果,全局一万多个班组,没有一个因少数民族职工抽出去学习而影响生产。
一些到外地高等学府深造的少数民族职工,家中留有妻儿老母,不用他们提出要求,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就作了安排,人病了,有人看望;屋漏了,有人修补。
组织的关心,汉族同胞的支持,深深地感动了少数民族职工,他们更加发奋努力。地调处维吾尔族职工较多,由于缺乏维吾尔文资料,少数民族职工学习技术十分吃力,汉语程度不高的维吾尔族干部朱玛洪,毅然挑起了主持编写《汉维地质勘探术语对照》一书的重担。为了编好这本书,朱玛洪四处拜师学艺,夜以继日地工作,到去年10月,这本16开、296页的书籍,便发到了地调处每个少数民族职工手中。
正是由于许许多多“朱玛洪”的辛勤工作,油田的资料翻译出现了奇迹。到现在,已翻译各种技术资料1000多万字,编印书籍11万册。我国第一部拥有两万多条词目的《维汉石油辞典》,就出于油田11位职工之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度春秋后的新疆石油局,少数民族职工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去年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中,3132名少数民族职工获得了相应技术职务,平均每7个少数民族职工中,就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战斗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职工,也发挥出了潜在的聪明才智,促使油田生产走上了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行轨道。就说前面提到的电厂吧,截至目前,已安全发供电1700多天,在全国同类电厂中,位居前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