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应该懂得自己的历史——历史学家白寿彝谈《中国通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中国人应该懂得自己的历史
——历史学家白寿彝谈《中国通史》
张儒 格来
1974年,巴基斯坦史学界的朋友对来访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谈到,过去的世界通史均以西方为中心,东方不怎么讲;现在要讲东方,要讲喜玛拉雅山背后的中国文明。他们希望看到新中国史学家自己编写的中国史书。
15年过去了,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一卷终于推上了书架。这部通史预计12卷、42册、1200万字,耗费了白先生和他的合作者们十余年的心血,将于明年年底基本完成。记者闻讯前来祝贺,80高龄的白先生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讲述了当年出访西邻的这个小细节。
史学家的胸怀,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盛满了对祖国的执着情意。
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介绍,过去《中国通史》一直没有真正贯通,纵不通,横也不通,史学界引以为憾事。范老、郭老都编写过通史。范文澜的第一部通史很大的特点是讲经学、辞章,讲隋唐佛教,尤其隋唐讲得好。这部史书经过修改内容丰富,文笔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是,范老这部通史是解放前写的,主要是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解放后,范老自己也感到不满意,觉得所讲的都是中国历史的阴暗面。他想修改,但是没修改完,就辞世了。郭老的通史,主要写的是先秦。1975年,白寿彝先生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首倡编撰真正纵横贯通的《中国通史》,立即得到北师大党委和国家出版局负责同志的支持,史学界、考古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望风而应。
12卷本的大型《中国通史》工程十分浩大、艰巨。仅参加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有70多人。为加快编写工作,1979年,召开了第一次编写会议。此后,编撰工作便逐步展开了。
在酝酿多卷本《中国通史》编著体例等问题的同时,白先生决定先突击编写《中国通史纲要》,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为多卷本通史在理论上做了必要的准备。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出版,随后被译成英、日、西班牙文。这本书以中国一般读者和外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数年之间,国内发行80多万册,先后被评为1983年全国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一等奖和1988年全国优秀教材奖。这本书的续编《中国通史纲要续编》也于1987年问世。
国内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这两本书的内容上看,中国通史开始通了。白寿彝先生解释说,所谓通,就是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下左右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虽然只是个提纲,但它意味着纵向贯通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1949年;横向也通了,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各个侧面通了。
白先生举例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把《中国通史》写通,既要重视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要尊重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时以友好为主,有时以矛盾、战争为主,这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局部现象。白先生认为,应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看到中国民族间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白先生以为,这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我们应看到少数民族在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开发边疆及捍卫祖国的功劳;还应看到,少数民族区域不少地方的艰苦情况是内地难以想象的。
白教授向记者表示,多卷本《中国通史》虽然可以说写通了,但这个通,还是很有限的,认识还未完结。他期待着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批评。
他的助手刘雪英介绍说,编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任务十分艰巨。组织协调和编写的工作量都很大,延续时间长,撰稿人、特约撰稿人散居各地且时有变动,真是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一克服了。尤其白先生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白寿彝先生是全书的名副其实的主编。从组织13个编写组,到讨论、制定各卷的编写大纲,他都亲自参加或主持。为了加强各卷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他又亲自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编撰通讯》,经常与各卷主编通信联络、讨论疑难。他亲自审阅各卷书稿,有时还动笔修整。在12卷中,他本人主编的有两卷。为了通史的工作,他经常夜以继日。白先生的眼睛高度近视,又处在白内障成熟期,几近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请助手反复诵读,坚持工作。后来,他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即使在手术住院期间,他也从未把通史的工作停下来。审稿时,他认真到了苛刻的地步。凡遇到史料问题,他都不惮其烦地去核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他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到中国知识分子严谨的治学精神。
白先生透露,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完成周总理的嘱托。1972年,周恩来曾提出,要写一部《中国通史》给中国青年们看。周恩来认为,现在的青年不懂得历史,要教育他们知道中国的历史。
白先生深情地对记者说:“历史是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国人应该懂得自己的历史。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益。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如何观察未来等等。了解了中国历史,人们会更加热爱今天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努力奋发地从事现代化建设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