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闪光的脚印——记茌平县小杨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闪光的脚印
——记茌平县小杨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
柳成轩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茌平县王老乡小杨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坐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铿锵有力的话语更使他激动不已。他的眼眶湿润了,泪珠老是在眼里打转转。他竭力忍着,不使泪珠掉下来。“真是梦想不到的事!一个要饭娃能有今天!”
是的。张国忠今年64岁。他3岁住姥娘家,7岁拉着棍子要饭,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村干部40多年的历程中,他踏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
从1961年冬天起,张国忠率领小杨官屯村群众用当时队里仅有的23头牛、4辆花轱轮车,将村里倒塌的房土、墙土运到地里垫坑;又组织群众挖沟,搞起了农田基本建设。到1964年,小杨官屯村开始向国家交售粮食在聊城地区占第一,一直保持到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鲁西大地。1980年大年初十夜,小杨官屯村党支部办公室灯火通明。在这里,围绕土地承包后干部要不要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支委会已经连续开了5个晚上。
原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干部同群众一样也承包了土地,外出开会、办事,要耽误自己种地,有的认为当干部吃亏。部分群众也觉得:“土地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针对这个问题,张国忠带领支委们学习讨论,统一思想。他们表示要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要想真正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就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张国忠仔细分析了小杨官屯的实际,逐户找老农座谈,再三同村干部商量,多次到上级部门和省农科院请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论证,认识到土地多,农业基础好,是小杨官屯村最大的优势。如果丢开这些优势去务工经商,就等于“外挣一块板,家舍一扇门”。
在他的引导下、党支部确定了“科技开发,务农致富”的指导思想,决心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在1400亩土地里创出“金娃娃”。
从1985年开始,张国忠带领群众大胆改革,实行立体种植。
经过几年的实践,小杨官屯村终于走出了一条靠种植业致富的新路子。用张国忠的话说,就是“少数面积狠抓钱,多数面积搞粮棉,粮棉地里再加钱(间套瓜菜),一次改多收,春棉改夏棉,小田收入投大田,粮棉瓜菜都增产,农林牧商都发展,这就叫种植业的良性大循环。”
实行立体种植,有许多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张国忠想群众所想,千方百计为发展生产排忧解难。近几年来,他带领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们,加强了集体服务功能,实行了“油、肥、药、膜、种、销、购、引(引进技术、人才)防(防疫)、统”的全套服务,使群众急需的东西不用出村就可拿到手。张国忠为引进良种、引进技术,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南下北上、东去西往。
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安阳棉科所等十几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都有他的“科技朋友”。1986年以来,小杨官屯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将达到3000元。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仅小麦一项,这个不足400人的小村,去年交售8.5万斤,今年交售11.6万斤,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1988年4月,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来这里实地考察后,称赞小杨官屯是“我国平原开发的新模式”。1989年7月,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到小杨官屯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鲁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啊,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张国忠的雕琢下,愈加放射出振奋人心的光辉。
张国忠当干部40多年,掌管着“万贯家业”,但从不多占集体一粒粮,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他外出开会,虽然规定有生活补贴,但他总是自掏腰包,外出为村里办事,从没住高级旅馆,能省几块就省几块。前几年社会上吃喝风盛行,但他和村干部没用公款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次酒。村里的红白事,划宅基地,逢年过节,他从不到群众家里吃请。这次,全国劳模会上奖励他的1000元钱,他如数上交给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