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叩开“第一难”的大门——记活跃在巴蜀农村的计划生育热心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3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叩开“第一难”的大门
——记活跃在巴蜀农村的计划生育热心人
新华社记者 徐波
既没在计划生育部门拿一分钱报酬,又没在计划生育部门获得一官半职,但活跃在巴蜀大地上的计划生育热心人,却把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
亲儿子不如“柑儿子”
在四川省德阳市中区鄢家镇新光村的机耕道上,一位36岁的男子时常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他就是远近驰名的“柑桔大王”刘志义。
刘志义所在的村,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很多乡亲把致富希望寄托在生儿育女上。
刘志义决心要改变这一切,自己掏钱把乡亲们请到他的果园里来学技术。还不厌其烦地给乡亲们传播自己“带个亲儿子不如带个‘柑儿子’”的“理论”。在农村,农民想多要孩子,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老有所靠”。刘志义就给大家讲:“按我的栽培技术,每株柑桔树一年收入100多元,栽几十株,今后只要看好果园就不用犯愁了,‘柑儿子’孝顺你们的心才铁啊!”
几年来,刘志义买了3300多元的树苗给乡亲们,村里每户人家他至少上门讲解技术10次。而今,新光村1500多人,人均柑桔树35.5株,村前村后变绿了。如今这个村已三年无计划外生育和无非婚生育。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200元增加到现在的640元,人均粮食从37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
“光荣村”真正光荣了
光荣村是夹江县永青乡人口最多的村,地处偏僻,农民旧的生育观极浓厚。
6年前,彭淑芳退休回到村上,担任了村妇女主任,主动管起了计划生育的事情。她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把全村已婚育龄妇女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6本账,从中分出重点,挨门挨户做工作。
村里有个汪福枝,生孩后长期不采取避孕措施,乡、村干部多次做工作都无效。彭淑芳上门几次,也碰了钉子。但老彭不灰心,想方设法接近她,上门拉家常:赶场有意识结伴同行,终于她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原来汪不愿安环是因为患了子宫颈糜烂羞于启齿,彭淑芳热心为她求医治病。现在,汪福枝不仅治好了病,还自觉落实了避孕措施。
全村人都知道,彭淑芳心里只装着计划生育工作,唯独没有她自己。一次她忍着关节炎的剧痛,冒着大雨,帮村民马桂芳送病危的独生女到20里外的县医院,县医院不行又送乐山市医院,几天奔波劳累后她也大病一场。
现在,曾是老大难的光荣村,已连续6年无计划外生育,已婚育龄妇女应落实节育措施的100%的落实了。光荣村成了计划生育先进村,真正光荣了。
刘元怎样对待硬任务
刘元,是南川县铁村乡中心校校长,他从1985年5月以来,在家乡农兴村三组,用自己家的五间房子约100平方米做文化活动场,并每年投入一定经费,先后开辟了图书阅览室、知识补习室、电视室、游艺室、乒乓室和篮球场,还订了《家庭与生活》、《中国人口报》等10多种报刊杂志和多种书籍,无偿地为本村农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在刘元的影响下,南川县农村这样的文化户已经发展到340多家,形成了该县农村文化的新格局。
在刘元家里就为育龄夫妇订了四条服务项目,一是组织联系户的育龄夫妇学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科学技术、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二是动员所联系户的育龄妇女做到无计划外怀孕,无大月份引产,无计划外生育,无非婚同居。三是协助村、组做好已婚育龄妇女的双月孕情普查,单月的五访五问和户长轮流值班。四是带领育龄夫妇科学种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几年来,刘元爱人李科英联系的13户已婚育龄夫妇全部做到了这四条。
刘元认为计划生育的“硬任务”,应该“软着陆”。只有逐步改变山区农村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农民打开眼界,走出旧有的生育圈子。刘元的家乡,从1982年以来,已连续保持7年无计划外生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