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情系江河源——奉献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万余汉族干部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情系江河源
——奉献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万余汉族干部剪影
本报记者 郅振璞
浩浩长江,滔滔黄河,滚滚澜沧江,均源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巍巍的江河源,常给人以一种神圣的感觉。
玉树,藏语意为“遗址”,传说是格萨尔王妃珠姆诞生地。唐文成公主由此进藏,在这里逗留数月,教会藏族人民耕田、种菜、磨面、酿酒等。至今,各族人民逢节集会,总要到“文成公主庙”朝拜、观光。
这美好的传说与现实,诱发了记者这次玉树之行。
上玉树,要择时。青海有句方谚:“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我选了“正好走”的时节。从西宁驱车515公里,翻越海拔5082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时,行人有若步入云天。别看那开遍草甸的格桑花,倒映蓝天的碧水潭,白云下蠕动的羊群,或舒缓或激昂的牧歌,一概可望而不可即。倘若挪动四五步,就会头晕目眩乃至倒下。这便是严重的高山反应。
下山口,进入玉树州称多县。长江源流段通天河,浑浑沌沌已流过高原1100公里。在细雨笼罩的河畔,记者碰见来自浙江义乌市的工程师刘樟伦。这个瘦高个儿、紫红脸色的汉子已52岁,任市农牧局副局长兼电厂厂长。眼前这个二级水电站,已伴他度过20个春秋。老刘和着汩汩江水告诉我:去年发电120万千瓦小时,6月里江水漫过电厂4米高,停产3个月。为了多发电,今年投资6万元,已在河畔筑起高10米、长160米的护厂石坝。
一旁的权副县长打趣道:“他是藏家的老女婿喽,没人说他是浙江人。”入夜,老刘找我唠家常:“我在义乌县中学毕业,1957年11月分配到称多,34年没挪窝儿。一起来的14个男女青年,就我留下,惹得老家女友吹了灯。那时在拉布乡当秘书,遇上18岁的护士索南卓玛。土房、酥油灯、骑马、吃糌粑,都走过来了。这不,我们的两儿两女都已成家和工作,毛毛根根都扎在藏乡啦。”
通天河与玉树巴塘河,在直门达古渡口汇成金沙江。越过通天河大桥,可见当年唐僧留下的“晒经台”,隐隐约约的经文字样似现于石板。记者在此竟和州委书记史国枢、新任副州长杨建中不期而遇。
“怎么,二位到藏乡取经来了?”我们一见如故。“我们是又取经又传经”,老史低笑着说:“向玉树20万藏族人民取经,学习他们勤劳善良、热爱民族团结。同时,还向他们传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
1970年从省畜牧学院毕业的杨建中,在玉树度过了不惑之年。他和记者交心时不无感慨:“论说我是西宁人,真要适应青藏高原腹地气候,还得褪几层皮儿。要闯过生活关、语言关。我先到杂多县苏鲁乡8年,又到黄河发源地曲麻莱县4年,离家都是上千公里。夫妻一度分居,牧区带孩子困难,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到过曲麻莱么?那是青海著名大风区,年刮风在百日以上。外省人别说工作,来躺3年也不容易。”
问起他藏语水平,杨建中诚恳地说:“我开始3年耳濡目染,会打条子、写信、编译畜牧教材,后来当县委书记能用康巴藏语宣讲党的文件。你想,曲麻莱3.2万平方公里,1.8万人,汉族仅千人,下牧区讲汉话谁听哟。”
数日后,我们启程州府结古镇,傍晚驶出峡谷一线天,眼前河水浩淼、灌木丛丛,史国枢伸手指着:“呵,扎曲河。流到西藏昌都就是澜沧江。”河域里的囊谦县居青海最南,雷电日年均85天属全省之冠。
县委书记王连喜,是青海已故省长王昭到河南动员来的青年,因就地参军转业留下来,屈指一数31年。他仍葆有河南人的憨厚劲儿:“这里全靠艰苦奉献。生活差,物价贵,留人难。但是,藏族群众打心眼欢迎‘派干’(当地称汉族干部)。”翌日,我们踩着夜里雷雨酿成的泥泞,走进香达乡前多村。阳光下,数千亩青稞橙黄待刈。老史凑过来:“猜猜,亩产多少?”我伸了两次手指:“175公斤。”他点点头:“建议你采访一下洛叶亥加毛。”藏族县长更阳解释说:“藏语里的‘丰收姑娘’——州农科所农艺师王淑娴。”
提起“丰收姑娘”,老支书孔雀巴桑乐得合不拢嘴:“老王在我村试验丰产方,在我家住过3年。开始改混杂品种、粗放耕作难着哩。推广农药,还有藏族农民当‘魔水’,怕‘杀生害命’偷偷埋掉。最后,科学成功了,亩产提高一倍。去年全村青稞44万公斤,超历史最高年1.5万多公斤,‘牛抬杠’全换成拖拉机、大汽车。1986年她转癿扎乡,我们都舍不得。”
午后,我们赶到癿扎乡卡玛村。在这儿不仅遇到王淑娴,还目睹了藏家4弟兄创办的扶贫协会。49岁的王淑娴,于1984年“落实政策”重返玉树,丈夫和孩子都远在西安。当人们把她从香达请到海拔3650米的癿扎,她又从单一的青稞丰产方,扩展到豌豆、洋竽、园根和蔬菜等多种丰产方。1987年,她光荣地入了党。她一边指点沿途水灵灵的白菜、萝卜、葱、大头菜,和温室的黄瓜、菜花,一边带大家去卡玛扶贫协会。
老远,就传来“叮叮咣咣”的锤击声、“呼达呼达”的风匣声。两亩大的藏式家院里,二三十个藏胞正在赶制各种民族金银铜玉制品。看到我们,4兄弟达杰、苏扎、甘赤、永扎纷纷起身行礼。王淑娴指着老二:“他是我的科技户,今年6月入了党。”现在他们已联起34户201口人,乡里帮助建了9人领导小组。4弟兄开动自家的两部汽车、3台拖拉机,开荒扩地,修渠架桥,还把祖传金银匠手艺教给大伙,计划5年内共同富裕,户均一台手扶拖拉机。
眼前的红火景象多使人振奋:这是汉族干部奉献的心音与藏族弟兄前进步伐的共鸣曲。记者顿悟到,江河源头万余汉族干部乐于奉献的情感也是神圣的,惟愿此情把华夏各民族维系得更紧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