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丰收之后 再求突破 山西采取措施治旱兴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2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丰收之后 再求突破
山西采取措施治旱兴农
本报太原12月31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果、本报记者王艾生报道:取得1989年农业大丰收的山西省,根据当地旱作农业的特点,研究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治旱兴农,为1990年农业的稳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1989年,山西农业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达87.91亿公斤,比历史最高年的1984年增长0.71亿公斤;棉花亩产连续几年稳定在50公斤的基础上,今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平均亩产达53公斤,总产达0.95亿公斤。
农业丰收后,山西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对农业丰收的原因进行冷静分析:山西旱地占总耕地80%以上,农业的丰歉,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今年粮食大增产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好,风调雨顺。同时近3年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抗旱能力。山西农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在治旱上下工夫。
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1990年要紧紧围绕旱地农业的特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改变干旱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晋西北河曲、保德等17个县是山西著名的干旱贫困县,在这17个县实行投入机制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这17个县都已成立土地开发公司,从1988年起,每年以无息贷款的形式,从扶贫资金中拿出800万元,支持以机修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90年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逐步使晋西北干旱贫瘠地区人均达到1.5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以农民投资为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山西有中低产田3000万亩,黄河、汾河、滹沱河滩涂以及盐碱湿地450余万亩。要下工夫综合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增加高产稳产农田。1990年首先要抓好23个商品粮基地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在2、3年内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0万亩。1990年山西省政府在计划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增加3540万元,省财政支农性支出,再增加2700万元,两项共增加6240万元。
——实行节水灌溉。对全省1200万亩水浇地上的水利工程设施维修配套、更新改造和平整土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力争每亩地比去年灌溉节水10立方米。1990年力争从这些水浇地上拿回50亿公斤粮食产量。并推行管灌、渠道防渗等多项节水技术,争取每年新增水浇地10万至15万亩。
——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旱地农业地膜覆盖面积由1989年的100万亩,扩大到150万亩。推广和更新以玉米、小麦为主的抗旱高产品种面积1000万亩。3年内良种普遍更新一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