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区成功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7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科技之光

  大别山区成功之路
本报记者 谢联辉
大别山区的变化,给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没有实现从自然经济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商品经济转变,山里人就难以脱贫致富,山区经济就不可能振兴。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别山区人民的温饱,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这是陶渊明笔下闲适自醉的生活。古往今来,大别山区有多少人向往这种田家乐,有多少人寻觅“桃花源”幻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些大别山区的老红军还解甲归田,想做“桃源”梦。
岂不知离陶翁时代1500多年的今天,人口已增加了25倍,当初可以荷锄“种豆南山下”,现今只能种在家门口;过去“方宅十余亩”,如今在大别山区每人平均不足0.9亩。中国人口密度大,而大别山区却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为我国山区之最。虽然新时代赋予了田园经济许多活力,但是,随着人口的递增,落后的自然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家农户,老两口在50年代初结婚成家。原以为多生个小孩多添双碗筷,多瓢汤。30多年养了5个娃。过去生个娃还买个碗,到后来连买碗的闲钱都没有。1984年有人到过这个家,全家7口用4个破碗,一床30年前的被子盖不下7个人。
为了挣脱贫困,大别山人做过一次次努力。这里学大寨特别认真,许多县砍掉山林开荒,把田一直种到山顶上,甚至一度“割尾巴”,连养只鸡、养只鸭都不准,把全部劳力都捆死在“粮”上,到后来还是喂不饱肚子。“粮道”走不通走“山道”,可山里的竹木运到城里卖不出好价,砍柴烧炭合算点,一个冬春就砍掉一架山。可是,一个村、一个乡有几架山的木头好砍,又能解决几多困难?
指责干部不努力?有点冤。青黄不接时,这些县的各级干部忙着发救济粮;秋冬之交,又得给贫困户送衣御寒。穷山沟里近亲结婚多,地方病严重,痴呆傻病人就占全区人口的5%左右,其基本生活还得惦记。
埋怨干部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公平。“张书记”看准市场蚕丝价好,发动大家开荒种桑养蚕。刚刚有点盼头,蚕茧落了价。苎麻行情见好,“李书记”又组织人砍桑种麻。哪晓得好景不长,市场苎麻又滞销。结果,桑园毁了,麻田荒了,人心凉了。穷地方经不起变化的市场折腾。
大别山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窒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已经失去了挣脱恶性循环怪圈的内驱力,贫穷紧紧偎抱着这块烈士血染的土地。将军们重返战争年代曾经举行过“黄麻起义”、诞生过一支支红军队伍的故乡,重逢解甲归田的战友,看望烈士亲属,流泪了。
一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用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打开了大别山区的宝库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1986年初,国家科委负责同志宋健和鄂豫皖三省有关同志深入大别山区,探求山区脱贫致富之路。国家科委担当起18个贫困县的扶持工作。4年来,北京、武汉、郑州、合肥等城市数以万计的各学科、多层次科技人员先后参加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艰苦工作。
戴眼镜子的书生教拿锄把子的农民种地!大别山人好像被戏弄。
年年都种这种稻,为什么偏要听他们的,改种“杂种”!
结果,示范地杂交稻产量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75公斤。中国农民向来眼见为实,信了。
可这复杂的玩艺,“大老粗”能行吗?心里不踏实。城里这些人是“喝墨水”的、拿工资的,搞砸锅了不打紧,拍拍屁股走了,山里人怎办?
敢立包增产的字据!技术上的事全由“眼镜子”包,山里人信服了,一心跟着干。
河南信阳地区的大别山人,1988年拿出43万亩地让承包种杂交水稻,在天干旱80多天的情况下,亩产达到541.5公斤。1989年又签订了面积达105万亩的承包合同,平均单产557.6公斤,比过去增收45%,总增产稻谷1.873亿公斤。
种田包教,养猪也包教。过去山里养猪不是瘟就是死,费劲不少养头猪,只够过年。这3年,河南固始县14个村的一些贫困户,同畜牧师唐俊启和8名兽医技术人员签订了“六包一赔”合同,按照新法养猪3408头,成活率100%,家家户户增收近千元。
山里人从“眼镜”里看到了知识的价值、科学的作用,干什么事都爱听“知识”说的话,都愿照“科学”定的规矩做。
同样一块地,按专家的办法种,有粮有钱。湖北红安县实行“麦—烟—稻”配套种植,不仅稻地有炕田泡土、灭虫防病作用,对粮食增产有利,而且烟叶产量高,质量好。1988年檀树岗乡观音阁村农民秦祖民,在4亩6分田中实行配套种植,共收大麦850公斤、烟叶658公斤、晚稻1840公斤,每亩纯收入825元。现在采用这种模式种植的面积,全县达1万多亩,占烟叶总面积的41%。1989年这个县粮食总产量超历史最高的1984年,产的烟叶将加工卷烟14万大箱,利税要超过6000万元。
同样一架山,按专家的方法管理,叶茂果丰。湖北英山县改变过去建桑园“一年播种,二年嫁接,三年移栽,四年养树,五年采叶”的传统做法,开展蚕桑立体工程,采取品种搭配、宽窄排列、高低间作、轮采轮伐,利用桑树生长的“时间差”、桑园的“空间差”,充分捕获光能,提高桑叶产量,达到“当年栽桑,当年产值过千元,二年亩值超二千元”。
同样一池水,按专家方法搞养殖,鱼肥鸭壮。河南商城县鲇鱼山水库推广网箱养鱼技术,网箱养鲤1亩,产量超5万公斤,网箱养鲢15亩,产值逾70万元,农民获利20多万元。这个县的酆集乡改变传统养鸭方式,进行科学的系列开发,仅12个养鸭专业村,年养成鸭就达31万只,系列产值超700万元。
山里人信了科学,看到了曙光。以前把娃子从学校里往地里赶,如今把娃子从地里往学校送
现在,大别山区山变,水变,地变。村里村外不仅小伙子、大姑娘围着专家转,想学一“招”,连自称行家的种田老把式也放下架子跟在后面轰轰。
原以为大别山呆人多,傻人多,想不到这几年跟在“科学”后面转,真出了能人。湖北大悟县涂冲村养鸡能手李玉芳,几年来先后科学养鸡3万多只,为乡里人提供良种小鸡10万余只。这个县的新城镇毛集村熊波,趴在地里观察6500多个小时,琢磨出一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自己富了,还著书立说,积极搞推广,使全村和其它各乡镇花生增产三四成。
4年来的大别山区,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样。1989年底对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贫困县作了一个统计:湖北5个县,1985年有22万贫困户,100万人,到1989年,有90.74%贫困户解决温饱;安徽6个县,1985年有37万贫困户,165.8万人,到1989年有83.8%贫困户解决温饱;河南7个县,1983年有46万贫困户,217.1万人,到1989年有95.5%解决温饱。18个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原来的100多元增加到358元,除少数几个县均超过了温饱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