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赤子情报得三春晖——记首都几位归侨科技工作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赤子情报得三春晖
 ——记首都几位归侨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 黄威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谢家麟为一项技术合作课题飞往了美国。临行之际,他恳切地说了一番话:“世界新技术日新月异地朝前发展,出去开展合作、更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完成了课题我会马上回来的,因为我的事业植根在祖国的土壤里。”
谢家麟一生都在履行自己的诺言。
我不愿添花而愿送炭
69岁的谢家麟是美国归侨。他身着夹克,脚蹬跑鞋,走起路来劲头十足。看上去,是个热爱生活而又不服老的人。
新中国成立时,谢家麟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理工博士学位,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国参加建设。然而,当他好不容易买上回国的船票,途经檀香山时,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美国政府禁止学理工的留学生回中国,他只好返回学校。后来,他担任了一项医用加速器研制课题的负责人,有着较好的科研条件,优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得到了美国政府批准的永久居住权。有人劝他:“凭你的才干,在这里能够飞黄腾达。还是通过香港把你的妻子、孩子接来吧!”谢家麟没有这么做,回国之意终未泯灭。1955年他毅然回到祖国。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非回国时,谢家麟说:“我的知识在科学发达的美国只能是锦上添花,而献给迫切需要人才的祖国,那才是雪中送炭。”
回到祖国的35年中,从研制直线加速器到电子对撞机,谢家麟为中国的加速器研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刚回来时,中国根本没有开展加速器研究的条件,全靠谢家麟和他的同事们白手起家,一点点地干。这项科研课题进行了8年才完成,尽管技术水平未达到国际标准,但为我国的加速器研制培养和锻炼了专业人才。
1981年,党中央决定上马进行国际尖端科技项目——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工作。作为对撞机工程的负责人,谢家麟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整个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及其他科学研究均有重大的应用意义。白天,他不失时机地与同行探讨问题;夜晚,他伏案审核计算工程的关键技术数据。有段时间,因疲劳过度,他时时感到饭吃不香,觉睡不好,老伴心痛地劝他:“年纪大了,不要像个小伙子似的起早贪黑地干,休息几天吧!”可谢家麟总是一笑了之,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上工地去了。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年末的全国侨务工作会上,谢家麟被列为全国十名有贡献的归侨之一。他在遥远的异国得知这一信息,给家人来信说:我把我的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祖国没有忘记我。
幸福在于你对祖国的奉献
面对北京服装研究所所长陈富美,你不得不承认她是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她身着合体的黑白相间呢西服套裙,配带一串琥珀项链,把自己装饰得协调、大方、典雅。
陈富美1935年生于日本东京。6岁那年春节,她身着母亲做的棉袍在街上玩,一群日本孩子用手指刮着脸皮骂她:“支那人,支那人!”小富美哭着跑回家告诉妈妈,当时妈妈叹了口气说:“谁叫咱们的国家这么败落呢!”这件事深深地印在陈富美幼小的心灵中,使她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国家不富强,人民就要受欺侮。
20岁时,陈富美与来自台湾的留学生郭平坦结了婚。那时,婆家开了个纺织厂,生活比较富裕。可是,她仍然向往着回祖国,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1956年,她放弃了去法国深造服装设计专业的机会,和丈夫一起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陈富美克服了不会讲汉语、不会生炉子等困难,满腔热忱地投入了工作。她针对国内服装肥大、没有线条等缺点,参考国外服装款式,设计出卡腰窄袖的女外套,投放市场立即成为抢手货。
靠着勤奋和钻研,陈富美30多年来设计出5000多种商品服装,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参加了巴黎时装博览会。然而,最使陈富美难忘的还是她1987年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模特队到日本去表演的情景。那次,她设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得到了日本服装设计专家的赞誉。表演结束后,许多观众围上来要求签字,并且夸奖她说:“你的服装太迷人了!”“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陈富美说,那次去日本演出,使我真正体会到人只有献身祖国、献身社会,才能品味出生命的意义。
1987年12月9日,陈富美应邀到北京大学去讲课。有的学生问她:“国外条件那么好,你出去不是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吗?”陈富美说:“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有时也错待过我,但她终究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在这里工作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有的学生问:“你现在功成名就,为何不开个个体服装设计所挣大钱?”陈富美意味深长地回答说:“幸福不在于钱多,而在于你对祖国、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当时,不少学生为她的回答而拍手鼓掌。
陈富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现在,她不仅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且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荣誉称号,被纺织工业部评为“全国十佳设计师”之一。
祖国强大,要靠每个人努力奋斗
去年秋季,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了一批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位中年人的奇特履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在台湾读大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而又于1978年底回到大陆的李家明。
今年45岁的李家明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上透着一股倔强劲儿。当问起李家明的回国动机时,他沉思片刻回答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但这得靠每个人为之努力奋斗”。李家明祖籍云南昆明,父亲是一位国民党军队的文职人员。李家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他边给人家做家庭教师,边读完了大学,接着赴美深造。因而,从小他就懂得吃苦和努力。李家明很爱看历史书籍,他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受人欺压的辛酸史,只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站起来。所以,他一直渴望着回大陆来工作。
回大陆之后,他带着几个研究生,从选择实验室、安装实验设备干起,建立了原子分子课题组。接着他们又夜以继日地搞实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86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给他们的课题组颁发了斯特勒奖,奖励他们在原子分子的激发态结构和动力过程实验方面做出的贡献。李家明并未满足学术上的成功,他又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协作,成交了中国原子分子物理数据联合体,积极将这项成果应用到国防建设中去。
李家明说,从整体上看,国内的科研、生活条件确实比较差,办事效率又低,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也感觉到国内的家长太溺爱孩子,就像老母鸡用翅膀护着小鸡一样,去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因而使得年轻人像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创业精神,一旦遇到了困难,不能勇敢地正视它并去克服它,而是躲避或是埋怨。他说,我们国家地大人多,底子又薄,要把她建设得繁荣富强,困难是很多的。但是这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在不少领域向国际水平靠拢,因而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自信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