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田野上有个“科技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田野上有个“科技村”
李罡 扈利平
北京有座世界闻名的中关村“科技城”,北京的四季青乡也有个远近闻名的“科技村”。60多户“村民”,论学历全在中专以上,论职称高、中、初级应有尽有,论专业机电、化工、电控五花八门……
这些来自北京几大部委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携带家眷,正式落户,成了四季青乡的“村民”。90年代的第一个新春,我们采访了这个田野上的“科技村”。
“归稼轩”里诞生的专利
走进高级工程师华敦五家的客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归稼轩”三个大字。
现年55岁的华工,原在青云仪器厂工作,1984年应聘来到四季青。这个决心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老工程师得知我国空调器市场紧张。立刻向他所在的厂领导提议:研制空调器。厂长挺痛快:“华工,您瞧准了咱们就上。只是咱厂这点家底您也知道。”
华工当然知道。这个乡办小厂过去一直是生产螺钉的。搞电器一没资金,二没资料,三没设备。厂长能给他的只是一颗信任的心。
华工找来几份进口空调器的说明书,一头扎了进去。饿了,啃袋方便面;困了,爬在桌上闭会儿眼。整整一年,当华工捧着他的“宝贝儿子”去清华大学鉴定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华工研制的“京兰”牌室温控制器,一改国产控调器靠机器控制的历史,开辟了电子空调器的新领域。很快这项产品通过了市级鉴定,并于1986年正式获得了国家专利。
没有孙工就没有换热器厂
51岁的孙廷深工程师毕业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他说:上大学的第一课学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不要忘记人民,50年代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农民多少血汗?可是毕业后,走过很多地方,看到农民的生活不富余,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1982年,他听说乡镇企业急需大批科技人员,他放弃了机械工业部的优厚待遇,来到了四季青。螺旋板式换热器,是孙工过去搞的课题,曾获部里二等奖。在研究所,成果搞出来一归档就算完事。能否让它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呢?孙工雄心勃勃。
1983年,换热器厂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产值60万元,第二年160万,以后以每年200万元的速度递增,到1989年尽管遇到了市场疲软的困难,四季青换热器厂的产值仍按计划突破了1000万元。7年时间孙工为四季青乡挣回了7个换热器厂。1988年当他举起拳头向着庄严的党旗宣誓时,他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坦然。
科技“关系户”
我们让女工程师李润嫦谈她来农村后的感想,她给我们讲了她的一段经历。刚到四季青货箱厂后,厂长交给她的第一个任务,不是设计什么图纸,也不是搞什么新产品,而是跑环保局盖图章。弄得这位在航空航天部二院专门搞结构设计的工程师哭笑不得。有什么办法呢?乡镇企业科技人员少,来一个要当十个用。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都得会。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章盖下来了,可工厂还是开不了工,没有循环水装置,节水办过不了关。李工又跑到航天部二院,找她的老上级、老同事。在李工这些科技“关系户”的帮助下,循环水装置正式运转。
货箱厂厂长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招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就等于拉上了一条科技“关系网”,这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
如果问这个“科技村”究竟给四季青带来了什么?乡农工商总公司提供给我们一笔数字:1982年全乡总收入1.1亿元,1989年4.6亿元,7年翻了4番;纯收入1982年5400万元,1989年1.2亿元,7年增长1倍。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这些科技人员创造的,似乎不好计算,但是要发展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不是已给了人们一个圆满的答复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