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九次获奖不登台——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开达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九次获奖不登台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开达教授
新华社记者 师文宴 陈明
北京,1988年国家发明奖颁奖大会。
乐曲,掌声,获奖的科学家们正在与中央领导同志合影……
此时,以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而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课题负责人周开达,却没有登台领奖。
作科学的殉道者
16年前,四川农业大学助教周开达选择这一课题时,就没想过要登领奖台。
1972年,根据周开达的要求,四川农业大学把“水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列入了科研课题。当时,杂交水稻的研究正处于黯淡时期,全国只有很少数几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在这之前,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曾专门聘请几位世界知名的水稻专家从事这一研究,搞了几年终无结果。
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这一研究呢?因为这是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一道“世界难题”。迄今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是用野生稻与栽种稻杂交,属远缘杂交;而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是栽种稻杂交,相对来说属近缘杂交,这种方式不仅能为杂交稻研究开辟一个新途径,而且稳定性更强,更便于推广。
周开达有一个纯朴的想法:中国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国家,耕地又那么少,如果能在杂交水稻上开辟一个新途径,更方便千千万万的农民去推广,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一切为了科研
在一块水田里,一位脸色黝黑、裤脚挽得老高的中年人正在犁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就是周开达。作为“水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唯一的一研究者,他开始了5800多个日日夜夜的科学长征。从犁田、播种到插秧、打谷,全靠他自己动手,人们很难分清他是大学教师还是农民。
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绝大部分是在田间度过的。课题组上马后,虽然给他增加了两个助手,但他仍样样带头干。夏、秋天在学校试验田里工作,冬、春季去海南岛搞繁育。学校里人人都有的两个假期,对他几乎等于零。暑假,水稻正值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他无法休息;寒假,正是“南繁”的关键时期,他更离不开试验场,甚至好几个春节都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吃苦对周开达来说是家常便饭,已经无所谓了,他最怕的是耽误了科研。1976年初,正当他们头年培育出来的冈型杂交稻经过多点试验,获得比常规稻亩产增长100多公斤的好成绩,需要加代繁殖时,他却被派到外地去搞“学朝农”试点,这可急坏了他。他给家里一个多月写不了一封信,而每星期却要给留在学校课题组的同志写信,询问、交流情况,并且悄悄在山坡上开了一块水田,种下自己所培育的新品种。每个月有3天假,他回家把包一放,就直奔试验田。
女儿生病,被诊断为可怕的红斑狼疮。家里和学校给远在海南的周开达发电报,催他赶紧回来。可是,当时正值水稻扬花期,如果弄不好失败了,又要从头来,这至少要损失一两年时间。耽误一年就是多少粮食啊!他权衡再三,还是没有丢下科研。
当授粉完成赶回家中见到妻子和女儿时,他没有了言语,眼泪夺眶而出。
成就归于大家
16年中,周开达和他的课题组,已经9次获奖,其中有四川省的、有农业部的、有国家的。他主持的冈·D型不育系和冈·D型杂交稻的培育,开创了水稻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新途径。国内经由这个途径育成的新组合已达16个,国外也在运用这个方法开发新的细胞质源,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杂交水稻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巨额财富。
付出了如此艰辛劳动的周开达,当之无愧地该领奖了。然而,一次、二次、三次……到第九次,答辩都是他参加,却一次也未登过领奖台。他说:“我的目的是贡献,而不是领奖。”每当领奖的时候,他不是以现场科研紧张抽不开身,就是以有其他急事要办而让人代劳。总之,他尽量把荣誉让给他的伙伴。
一位同他工作过多年的同志说得好:“周开达虽然在有的获奖名单上没有排第一,但在我们心里,他永远是排在第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