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企业管理的“点金术”——记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日本管理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企业管理的“点金术”
——记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日本管理方法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温宪
编者按 这篇通讯虽无生动情节,却值得一读。我们说坚持开放,并不只是要引进资金和设备,还要引进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要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说它“更重要”,其一,在我们的许多企业里,管理是最薄弱的环节;其二,引进管理科学一般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其三,这一环抓好了,引进的“硬件”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由于此,我们才说这篇通讯值得一读。
利用现有设备,不增加人员,不进行大规模投资,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日本的工厂管理技术,运用工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事实证明,搞好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先进设备等硬件,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等软件。
为了加强中日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根据中日两国政府成员会议达成的谅解,委托日本能率协会派遣咨询专家对北京机床电器厂提供工业管理技术咨询。双方通力合作,运用工业工程管理企业,设计了中间继电器等5种产品的3条流水线,在减少人员的条件下,班产量从500台提高到1000台,班产率居全国同行之首。生产效率翻了一番。
工业工程的运用首先从现状分析开始。1988年8月,日本能率协会的三位咨询专家来到该厂的组装车间时,他们看到的是一种个人承包生产方式:人均每天组装30台产品。原材料供应等环节的失调,常常使工人们月初没活干,月底连轴转,干不完的则把零件背回家,老少一起上,质量不稳定。多数组装工人的劳动工具是一把小锤,一进车间只闻“叮叮当当”声响成一片。由于是个人包活,所有零部件都由工人自己去取,查找、搬运零部件等辅助作业时间就占去27%。
然而,当听说日本专家要用新的管理方法对组装车间进行改造时,有人私下嘀咕:“什么管理,本来够累的了,还想要我们学日本人那样干活吗?”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厂领导们向工人们说明,先进的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水平与工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日本咨询专家则把工厂的现状录像放给大家看。多少年来熟视无睹的场景,一上镜头,还真让人觉得脸上无光。
工业工程,听起来深奥,实际并不难懂。概而言之,就是追求人、机、物的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时间,增加纯作业时间。为此,要把现有生产工序进行详细的分解、剖析,找出问题所在,重新组合最佳的生产流程,并付诸实施。在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工程实行委员会的指导下,他们编制了方案,培训了人员,并付诸实施。
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工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装配车间现场看到,工人们的作业整齐有序,3条流水线已试流成功,流水线作业非但没有增加原来担心的劳动强度,反而为工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激发了工人们的创造性。车间有一条混合流水线,即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同步传送两种产品的零部件,分别由传送带两侧的工人进行组装。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率,也有利于适应市场的变化,迅速转产。日方咨询员表示这是他们在日本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工人的创新。
日本能率协会咨询公司会长三上先生赞扬说:“中国工人完全有能力搞好企业管理。”47岁的厂长严龙说,一年多来酸甜苦辣,最大的感受是如何提高对企业的现代管理意识,“认真”二字才是“点金术”的要谛。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的工业工程,因其效果明显,获得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贡献奖。初尝甜头的工人们并没有满足。该厂计划继续与日本咨询专家合作,从横向和纵向全面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据悉还将建立起工业工程培训中心,把这项技术推广运用到更大范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