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启动资金追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资金问题面面观

  启动资金追踪
新华社记者 倪小林
去年以来,银行系统为解决企业间债务缠绕,部分重点企业生产受影响的矛盾,投放了数百亿元启动资金。启动效果到底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最近,记者采访了北京几家企业和银行。
(一)
从北京地区的情况看,去年3月份银行首次投入启动资金,重点投向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上保证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必需资金。此外,银行在经过大量摸底调查后,坚持按照少投入多解扣的原则,运用启动资金解决了部分工业系统内的拖欠。北京市工商银行先后发放了11笔3159万元资金,帮助电子系统30家企业清理债务,并收回逾期贷款2514万元。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受益于启动资金的单位,多是上交税款的大户。去年8、9月间,北京分两次向企业投放启动资金,解开了相互交织的债务链,很多企业收回货款,就有能力偿还以前拖欠下的税金了。9月份,全市工商税入库额比8月份增加了26%。
(二)
总的来说,银行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选择地向企业投入启动资金,基本上达到了保重点、压一般的目的。现在的问题是,旧的债务清理了,新的拖欠又产生了,工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记者在银行信贷科不时遇到来要贷款的人。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甚至说,国家向国营大中型重点企业倾斜的资金政策,他们感觉不明显。而另一方面,银行的同志却在叹息:“贷款再多也不够,贷出容易,收回难啊!”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心理上如此大的差异感呢?从调查情况看,这里面既有调整面临的新问题,又有多年应当得到解决,而被忽略、沉积下来的旧矛盾。
据有关人士分析,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是导致企业被“启动”感小的主要原因。10年来,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流动资金占用量必然增大。以北京市为例,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从1980年的213亿元上升到1989年的400多亿元,几乎每年都需新增30%左右的流动资金贷款。全市500多家工业企业贷款余额1984年是87.1亿元,截至1989年11月底,已增加到162.7亿元。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成品资金占用加大,也增加了流动资金的需求量。
这种状况使银行的同志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说,一边要压缩信贷规模,一边又要保证企业的生产资金,实在太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又有多大的承受力呢?
从调查中看,企业离开了银行贷款,整个生产经营便会停止,关键在于其自有流动资金太少。据测算,按常规企业经营资金中自有和银行贷款比重为8∶2为最佳,而我国多数企业的资金状况是2∶8。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管理后,财政就没有再给企业增加国拨流动资金。当时规定,凡新建企业和新开工项目,必须自筹30%铺底资金,实际执行中,铺底资金并未计入投资规模内,留下的资金缺口都压在银行身上。近几年尽管银行多次呼吁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但并未引起重视。全市数百户企业近年总共补充自有流动资金3亿元;一家年销售额达4亿元的大型国营批发公司,自有资金仅300万元,占销售额的1%。此外,由于市场疲软,产品大量积压,有些企业要维持生产不得不占用两套甚至三套资金,使本来就紧张的信贷资金更加不够分配了。启动资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放,必然难尽人意。
(三)
从长远看,在今后的调整中不能单靠银行一家来解开债务链,启动生产。许多经济界人士提出,必须切实采取办法挖除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过于匮乏的病根。
大量资料表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并非没有条件。据统计,1983年至1988年全国国营企业留利增长1.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倍,职工工资增长1.4倍,集团购买力增长2.6倍,而定额流动资金只增加了58%。另一方面,企业流动资金漏拨达1700亿元,包括:用流动资金搞固定投资;财政应拨未拨的政策性亏损;虚盈实亏,填补挂帐损失等。仅1988、1989两年因价格上涨,增值部分应补充流动资金而未补的就达650亿元。可见,只要堵住漏洞,理顺关系,逐步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是有潜力可挖的。
当前,提高启动资金使用效果,第一,要尽快结束清欠中的地方割据,钱到地头死、启而难动的状况。
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两次组织全国性清欠活动,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地方只放资金流入,不准资金流出。这样的“启动”如何能解开债务链?长此下去必将阻碍生产和经营的发展。人们呼吁,有关地方政府要从大局着眼,积极协助、支持银行清欠,尽快让资金流动起来。
第二,有关部门要摸清底数,周密计划,使重点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真正救活一批企业。
第三,合理选择启动点,改变目前企业产品积压、市场疲软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