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文边詹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边詹言
刘金
明知难免要被“精英”们讥为阿Q式的“先前阔”,我还是要说:五千年中华文化是灿烂辉煌的,是可以居于世界文化精华的前列而毫无愧色的。
撇开三大发明等等不谈,就说社会理想吧。社会理想是人类文化中最崇高、最美好、最前进、最能体现民族精神水准的眼睛。当公元前五世纪,欧洲的柏拉图还在绞尽脑汁建构奴隶制“理想国”的时候,中国孔夫子的学生,却已给人类描画出一幅“大同世界”的蓝图。请看《礼记·礼运第九》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一经提出,就光照千古。直到二十世纪初,康有为写出了一部《大同书》,向往着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天下为公”四字写成横幅,以策励党人和自己。被中山先生誉为“东南英杰”的吾嵊王金发,年青时组织的革命团体,就名曰:“大同社”。
当然,“大同世界”只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不是社会科学。他启发人们追求这理想,却不知道怎样去实现这理想。但是,我们能这样去苛求二千几百年前的古人吗?当然不能!
近年来,在理论界、文艺界,“人性论”甚嚣尘上。某些作家和理论家,或许是想用西方的人性理论,来启国人的愚蒙。可惜的是,国人的愚蒙未曾启得,反而糊涂之上又加糊涂。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了咱们的先人。早在二千几百年前,孟子和荀子就已经作过人性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了。《孟子·告子》中,就记着孟轲和告不害先生的论争。告不害的人性观点,同今之时髦理论家如出一辙。他说:“生之为性”;“食色,性也”。就是说,生命力、生命意识、生存本能、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发情了要交配,这就是人性。孟轲批驳他说:照你这样说,“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无言以对。
孟子之后的荀子,写过一篇“性恶论”,洋洋数千言,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有关人性的专论了。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通为,造就、陶冶、规范之意)也。”人的本性,只知“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当然都是唯心的、先验的、错误的。但他俩都强调社会生活对人性的影响、变易作用,强调后天的教化、熏陶和规范作用。仅就这一点而论,荀、孟比之今天一头扎入人的原始生命力、野性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性论者,高明何止十倍!
中华文化中,诸如此类,远远领先于欧洲的思想、理想、学术和文艺,是无法尽述的。但即使这信手拈来的九牛之一毛,也已经够我们自豪的了。奇怪的是,这几年,一些“社会精英”忽然对五千年中华文化,不分精华与糟粕,一概的深恶痛绝起来,必欲把它扫荡无余而后甘心。他们说,中华文化是一大堆“沉渣”、“泥沙”,“淤积”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一直在“摧残”、“窒息”、“杀死”民族的“精英”和一切“有生命力的因素”。有的则咬定中华文化把中国人变成了“死相”,把人变成了“非人”。这种欺宗灭祖的洋奴理论,显然是经不起事实的一驳的。
当然,说五千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不等于传统文化中没有糟粕,没有需要批判和扬弃的东西;也不等于无须发展、创新,不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始终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