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大山情——记扎根山区三十一年的某部政委秦长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大山情
——记扎根山区三十一年的某部政委秦长海
金国友 袁建达
秦长海已经与大山打了半辈子交道。
一九五九年,秦长海从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走进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他被分到工程兵某部,一头钻进了大山。
大山虽苦,可年轻的秦长海很快爱上了自己的工作,爱上了这深沉的大山。
仿佛是老天爷要考验这位年轻的战士,参军第一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当时正值施工期,部队工作忙碌。秦长海想起了自己经常默念的两句话:“服兵役,保国家”,毅然擦干了眼泪,硬是没有回家。一九七五年,他母亲病故。这对于一名已是团副政委的秦长海来说,回去料理一下是不成问题的,可因工作需要他,又没有回去。事后,他对别人说:“不是我不孝,实在是脱不开身。为了国防建设这个大局,有时不得不忍痛牺牲个人的利益。”
一九七四年,秦长海由连指导员被提升为工程兵某团的副政委。这副职一任便是九年。他不仅承担起全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任,而且苦钻专业技术,深受官兵敬重。
一九八三年,正在山区苦干了二十四个春秋的秦长海被任命为团政委。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重。为了带好部队,他克服了文化低等困难,坚持长年苦读革命导师的著作,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现在他的文化水平已达中专以上。他提出的军队、地方、家庭“三位一体”培养教育战士的办法,引起军队高级政治机关的重视,后来在各部队普遍推广。这几年,他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干部、战士艰苦奋斗。一次,他到一个连队蹲点,发现伙房的泔水桶里有不少剩菜剩饭。他认真调查,发现部分干部战士中存在着一种浪费无所谓、图阔气的错误倾向。他和连队干部一起搞了四个专题教育,重点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秦长海迷上了大山,大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岁月不饶人。今年,他已有四十九岁了。前些日子,驻地一位负责同志为他争取来了一个转业进京指标,劝他到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家乡的同志也答应为他准备宽敞的住房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从艰苦的大山里走出来,过几天舒服的日子。对此,秦长海一一谢绝了。他说:“军人讲奉献。只要部队一天需要我,我就留在部队干一天。我们亲手建设了大山,我们要让她变得更美好!”
秦长海的胸怀像大山般宽阔,他是工程兵官兵中普通的一员,也是他们中不平凡的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