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把地方工业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6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把地方工业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河北省沧州市市长 郭世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目标,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归结到一点,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各地方、各部门在贯彻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无论是工作比较顺利还是遇到难题的时候,都要始终把握这个指导思想。”这些话是非常中肯的。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工业经济,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在实现地方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工作措施和方针。
正确处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骨干作用与稳定地方中小企业的关系,下大力调整地方工业结构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进一步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各地方、各部门都必须毫不含糊地执行中央的这一方针政策,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都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实际可能,分别轻重缓急,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倾斜的政策。
所谓倾斜,就是突出和保证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从全国来讲,国营大中型企业是重点,其它企业是一般。但保证重点,不是不要一般。在保证国营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地方中小型工业企业。
这里所说的地方中小型工业企业,是指地方市(地区)、县、乡所属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量大面广,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又是地方财政收入特别是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这些企业不能稳定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停工待工人员过多增加,就会对全局带来不利影响。从沧州市来看,中央和省属企业较少,国家确定重点保证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一个也没有,省确定重点保证的也不多,地方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市年总产值和利税的60%和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我们一方面把保证和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全力为它们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从当地实际出发,按照市、县(区)、乡,对不同层次的重点企业分别实行倾斜,千方百计确保地方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以至全国经济的作用。
如何实现地方工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们的体会,当前首要的是抓好地方工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要稳定,结构必须协调。结构不协调,经济就稳定不了,更谈不上发展。从地方上来看,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多年来,沧州市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其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在行业结构上,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轻工、纺织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上三个主体行业的年产值占全市工业年产值的62.5%。在产品结构上,适销对路产品占多数。据1988年对全市259种主要产品考核,畅销产品占75%,平销产品占22%,滞销产品仅占3%。比较合理的工业结构,促进了工业的平稳发展。1985年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增长幅度均在14%左右,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1989年,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全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仍然保持在9.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5%。由此可见,工业内部结构合理是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倾斜政策的情况下,调整地方工业结构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首先,围着大厂转,间接接受倾斜。要引导地方小企业参加大集团,向大中型企业靠拢,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国家和地方都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倾斜政策,小企业为它们服务,向它们靠拢,为它们加工部件,利用它们的边角余料,就能得到倾斜政策的好处。其次,引导小企业积极开拓产品市场,到用户找倾斜,主动按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变被压为被保。我国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进行调整的,主要是压缩不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连生产要素一起压缩掉。地方中小企业只要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把无效的消耗变成有效的供给,就能变被压为被保。第三,鼓励地方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业务,到国际市场上去找出路。第四,为大城市服务,和经济区联合,与大商店挂勾,和流通主渠道结合,在横向经济联合中,寻求空缺,广开销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前提下,使地方工业真正获得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推动技术和管理进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片面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贯彻治理整顿方针,我们应当适当降低发展速度,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这一道路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要眼睛向内,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求效益求发展的路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快,生产力发展就快;管理水平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多年经济工作的实践证明,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也是提高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1978年,沧州市工业总产值只有6亿元。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中央和省均没有在我市投资兴建大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靠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求发展求效益的路子。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44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项目达166项次,使90%的企业得到全部或局部重大改造,并对70%的企业分别推行了现代管理,初步改变了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局面。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不仅使工业得到了发展,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14.4亿元;198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28.91%、24.92%和16928元/人;1989年1—11月份,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28.1%、16.89%和19523元/人。这些效益指标,虽然还不算怎么高,但能让我们看出,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对地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推动这两个进步也需要很多的财力和物力,技术进步尤其是这样。在当前国家紧缩投资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应注意把握好重点。我认为重点是两个,一是应利用好有限的资金,抓好即将竣工项目的投产达产工作,狠抓保留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即将竣工项目,投资已经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应让其尽快产生效益。有一些在建项目,上去了就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下马损失更大。有些技改项目上去了,产品就会立即转滞为畅。这些刀刃上的钱是应该花的,但应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周期,节约投资。二是继续强化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基础管理达标和上等级、上水平的工作,大力开展“双增双节”的运动,提倡过几年紧日子。技术进步需要花很多的钱,而管理进步却用不着花很多钱。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进步比技术进步更实在,更要抓紧。
树立经济稳定同社会稳定相统一的思想,稳定政策,稳定人心
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又是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前提。我们在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实现地方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发展生产、稳定经济同稳定企业、稳定人心的关系。
经济的稳定,依赖于企业的稳定。而企业的稳定又有赖于政策稳、人心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提出和制定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纠正社会分配不公和推进廉政建设等多项方针、政策、措施,为稳定全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创造了条件。但也有一些同志对这些方针政策措施缺乏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产生了一些思想疑虑。有的同志认为,确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就必须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有的同志认为,企业承包者拿承包奖也是分配不公,应该取消。还有的同志认为,企业间的必要交往和接待也是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等。当人们的思想出现波动苗头的时候,地方党委和政府如果在政策上和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上不慎重,讲过了头,就很容易在人们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波动,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全面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政策上和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上,避免左右摇摆。例如,我们在加强企业党组织的建设,确立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同时,强调坚持厂长负责制不变;在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的同时,及时划清企业之间的必要交往接待同不正之风的界限;在纠正群众反映大的个别承包人报酬过高问题的同时,下文明确要求各企业双向兑现合同,按时核发奖金,等等。正是由于我们注意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比较稳定,从而减少了生产的波动性,使多数企业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没有发生较大滑坡。我们认为,坚持政策稳定,主要就是坚持十年来已出台的改革开放方面的重要政策的稳定,也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另外,为了社会稳定,在进行调整时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要允许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如对一些危困企业不能简单一停了之,把工人推向社会。1989年四季度,我市有一些企业停产,虽然这些企业大多是集体小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对地方财政影响也很小,但从关心工人,维护稳定出发,我们一方面加强调度,强化服务;一方面派大批干部下基层,为企业排忧解难,使大多数企业渡过难关,有的已经焕发生机。对非停不可的企业,也尽力安排好了职工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