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卢国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7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卢国欣
本报记者 王友恭
1989年初夏的一天,几辆小汽车沿着一条坎坷不平的土路驶往河北省河间县离城十几里的卢村。车里坐着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协的领导。他们一行是专门前来访问在科技兴农方面做出贡献的国欣棉花研究会会长卢国欣的。
卢国欣1962年初中没毕业便中途辍学,先后当过羊倌、牛倌,团支部委员,后来又干过十几年生产队长兼农民技术员。80年代初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他引种优良棉花新品种,当年致富。
1984年秋,许多地方出现卖棉难,国家降低了收购价格,还取消了对种棉花的多种奖励。地处冀中的河间县已有好几百年的种棉历史,在棉花市场新的变化面前,一些种棉大户感到困惑,种棉还有没有出路?
卢国欣搭车上了北京。他先后到了农业部种子公司、中国农科院、商业部和几家棉纺厂。这一趟没有白跑,他了解到了整个棉花市场的形势是劣质棉过剩、优质棉短缺。然而,优质棉种何处寻?需要技术指导,到哪里去请专家?靠一家一户难搞商品生产。爱读报纸的卢国欣看到一些地方的农民成立专业技术研究会的消息,心里一亮,找几个种棉大户合计,大家都赞成。在县科协的支持下,这年冬,河间县国欣棉花研究会成立了,大家一致选他当会长。
为了进一步弄清棉花需求信息,他冒着寒风跑到天津几个棉纺厂了解对棉花的需求。为了引进适销对路的优良棉花品种,他南下安阳向中国棉花研究所的专家们求教。他不舍得花钱住旅馆,裹着大衣在候车室里凑合到天亮。这一趟,他自己垫付7000元,搭进700元,为大家购回了1000多公斤良种。这一年,棉研会的棉花平均亩产皮棉70多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一倍。棉研会的优越性初步昭示,百里之外的棉农也来要求入会,到1987年已发展到1300多户,遍及周围四个市县。会员棉田1万多亩,带动辐射面积达5万多亩。
这个研究会十分重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吸收应用。为了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科技成果,他们与全国种子总站、北京农大、河北农大、中国棉花研究所等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先后从这些单位聘请了20多位专家、教授当顾问。他们还开辟了好几百亩试验、示范对比田,有60多个品系在这里进行对比试验,一批新品种就从这儿“起飞”。
为专家们竭诚服务也使国欣棉研会得益匪浅。他们从大量的试种中先后筛选出4个适于当地推广的新品种。如1989年荣获全国发明一等奖的“中棉12号”,早在1986年已成为会员们的当家品种并在当地扩散到好几万亩。
在办棉研会的实践中,卢国欣带领会员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管理。前两年农用物资涨价、难买,他们就组织专人按农时季节给会员采购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仅1989年就通过多种渠道购进价值30多万元的农用物资,为会员节省资金5万多元。去年春天,会员急需抗病增产效益明显的种衣剂,而近处各农用物资部门无货。经多方联系,他们终于从江苏拉来4吨,满足了会员的需要。
棉研会不仅使1300多个会员户依靠科技致富,还通过引进、扩散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围农村走科技兴农之路。几年来,他们先后向湖北、湖南、山东、辽宁等地调出棉花优良品种80多万斤。棉研会引进硫酸脱绒、种衣剂拌种、低量喷雾、生防化控、简化整枝等十几项新技术,都在当地棉农当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卢国欣由于在科技兴农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