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人间溢真情——重庆大学生为残疾人义演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7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人间溢真情
 ——重庆大学生为残疾人义演纪实
李珮 余晖
90年代第一个新春,一群大学生带着善良、美好的愿望,和几个扶着盲杖、坐着轮椅、拄着双拐的残疾人,在重庆的工厂、农村、部队开始了“大学生为残疾人义演”活动。他们的行动犹如早来的春风,吹暖了还在寒意中的山城。
这个义演团来自重庆师范学院、渝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11所院校,他们在20天的时间里共演出了11场,场场在不息的掌声中结束。观众赞为“一台无法替代的节目”,大学生们则感叹“这是假期里最好的社会实践。”

为残疾人组建大学生寒假义演团,这一计划由重庆师范学院学生李国、韩斌、苏钢、周建挑头。重庆许多大学里的文艺爱好者纷纷要求参加,很快组成了精悍的阵容。还有各校文艺骨干放弃佳节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有的还放弃了盼望已久的旅游,各自带上演出服、化妆盒就凑在了一起。
江北县静观镇,大年三十的下午,上千名丰收后的农民扶老携幼,坐在用泥土筑成的舞台前,听着,看着,品味着这群“秀才”和残疾人送来的别开生面的节目。
16岁的杨丽天真、烂漫,这位团里最小的演员翩翩舞起《西游敦煌》,让西南的农民也能领略那西北边陲古朴的民俗。
被称为“轮椅歌手”的陈家渝曾用甜美的歌喉唤醒过许多失足的浪子。她从未进过学堂,却靠自学成为了四川外语学院函授大学生,她的演唱最为感人。
学师范的易开富口才不一般:佯装一个乡长,讲了一段谐剧《打狗的故事》,逗乐了台下的父老乡亲。演出完后,他们一见他就叫“乡长”。
一个接一个,有的唱了又跳,有的跳了又去拉幕,作舞台监督。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工作人员。
当大学生怀着一种敬意来到老山英雄团时,与残疾人同台表演反映残疾军人自强不息生活的舞蹈《命运》,赢得了战士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台下的战士激动地喊出“理解万岁!”
部队首长告诉大家,在驻守老山主峰的两年中,这个团就有14名年轻的战士失掉了15条腿。
渴求理解,把这些涌流着同样滚烫血液的军人、大学生、残疾人联在了一起。

然而,这群大学生在接受观众阵阵掌声时,也在接受走向社会时的酸甜苦辣。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每宿只住两元一张的床,魁梧的小伙子还是两人挤在一起。
在20多天的演出中,大学生们懂得了助人、为人、爱人。台上,他们小心翼翼地推着、搀扶着残疾人进场;台下,他们又牵着盲人上厕所,为盲人化妆、盛饭,背着肢残人上坡下坎。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兄弟姐妹情。在这里融进的是宽容、爱和真挚的友情。残疾人感动了,流着热泪说:“大学生的眼睛就是盲人的眼睛,大学生的四肢就是肢残人的双手、双腿和半身之躯。”
大学生们则庆幸结识了这么多坚强有为的残疾人。他们中有诗人、作曲家、吉他手、个体户和舞厅歌手,他们都用自己健全的部分竭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大学生最敬佩他们笑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的大学生开始自责:过去太多的消沉,太多的无病呻吟,在这群残疾人的精神境界面前,自己是何等的渺小。

他们的演出得到社会的承认。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献上理解和鼓励之后,开始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为了加强节目的感染力,重庆群众艺术馆的老师们加班加点为他们赶编新舞。重庆剧场免费为大学生义演提供了一次正规舞台,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队还派车接送他们。
学生家长们则反映,“孩子们干这种好事,我们支持,我们也放心。”
为此,一位残疾人在他自己所写的歌曲中唱道:“在最痛苦的土壤里,也能生出最幸福的希望。”
充当报幕员的大学生深情地说:“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用自己的拳拳之心向社会昭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我们是青年中幸运的一群,愿为残疾人回归社会尽自己菲薄之力。我们也呼唤社会的每个人,为了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