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延安曾北斗 长此范斯民——记许德珩在延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延安曾北斗 长此范斯民
——记许德珩在延安
薛奕明
2月8日,当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突然看到许德珩副委员长逝世的消息,心中为之一震。前不久,许老百岁生日时,我还去北京医院看望过他。当时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微笑着,一股热流涌向我的全身。不料时隔才百日,许老竟溘然谢世了。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是25年前,我陪同他瞻仰革命圣地延安的情景,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1965年4月6日,北京正是早春季节,树吐新绿,生意盎然。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水产部部长的许德珩,离京前往甘肃、青海、陕西视察。临行前,他多次对我说:这次去甘、青、陕,除视察当地的水产工作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瞻仰革命圣地延安,以了却多年的宿愿。
我们先从北京乘飞机到兰州,然后从兰州坐汽车去西宁。其中有段路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日月山和文成公主思乡的倒淌河,当时75岁的许德珩命我们停车,他弃车步行,在日月碑旁盘亘良久,情趣横溢,口占一诗:
登上日月山,回首望长安。
日月明心意,碑留去国情。
文明传藏族,流水向西行。
至今藏儿女,传颂汉文成。
而后,许老又精神神抖擞地观看了青海湖的水产捕捞生产,然后乘火车赴西安。许老到达西安后,当时担任西北局第一书记的刘澜涛同志到许老的下榻处看望他,在共进晚餐时,许老提出希望去延安参观,刘澜涛同志立即答应给予安排。
当时从西安去延安有两种走法,一是乘汽车途经黄帝陵,这样路途上需要三、四天时间,另一是乘飞机,但当时两地之间还没有固定航班,刘澜涛同志专门为我们安排了一架飞机,从西安直飞延安,并委派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张汉武同志陪同许老去延安。
张汉武同志曾长期在延安工作过,对延安的情况很熟悉,他十分热情、健谈。在飞机临近延安时,他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向我们,指着窗外的山河一一向我们介绍每个地方名称典故。
飞机飞行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延安机场降落了。一下飞机,许老丝毫不觉疲倦,他提议我们先沿途参观一下,然后再到住所休息。按照他的要求,我们沿途参观了解放日报社旧址等几处纪念馆。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曾先后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四处居住过。毛主席有92篇文章是在这几处写的。我们的参观就按这个顺序进行的。
凤凰山麓是毛主席由保安迁来延安后第一个住处,在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前挂有一张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后的合影。许老看着照片对我们说:“我最早认识周恩来总理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后在法国、黄埔军校、武汉、重庆多有接触,他一直是我崇敬的。我到水产部任部长也是周总理同我谈的。我当时说:‘在我的生活字典里没有水产两字。周总理说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水产工作很重要。我就上任了。有一次开会,毛主席见到我,老远就喊:‘海龙王来了。’因为我是管水产的。毛主席是很幽默的。”许老显示着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崇敬。
参观完凤凰山麓之后,我们来到了杨家岭。杨家岭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10余年中居住最长的地方,自1938年11月一直居住到1941年5月。在杨家岭我们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这是毛主席接见美国女作家斯特朗的庭院和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会址。
许老走进当年毛泽东居住的两间窑洞,看到其中陈设简陋的木板床和木制桌、椅。在案桌上放着一个普通的,有灯罩的煤油灯。许老面对油灯注视良久,他对我们说:这盏油灯曾伴着毛泽东主席熬过多少不眠的夜晚,不少著名文章就是在这盏油灯下写出来的。这微弱的光亮、普通的油灯,一经毛主席启用就产生了巨大的效用。一个平凡的工具,作出了多少不平凡的贡献。许老这段话我一直铭记着,对我多有启迪。
张汉武同志指着窑洞墙下的一个洞口对许老说:这是一个防空洞,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居住的窑洞是相通的。许老听了之后,要求亲自走一下,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拿来了一个手电筒照明,经过曲折的途径,我们从朱总司令的窑洞中走出来。许德珩同志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对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居住过的旧址和使用过的物品,都灌注着他的全部热忱。
我们到达枣园时正值丁香花盛开,一株株丁香树有的开着紫花,有的开着白花,紫白相映,中间还杂有几棵桃树,花开正艳,整个枣园在一片花海中,在黄澄澄的土坡上显得更加艳丽夺目。毛主席的窑洞在一个小坡上,门前也有丁香树,张汉武同志指着盛开的丁香树告诉我们:这是毛泽东同志亲手栽种的。
参观完毛主席居住的窑洞,我们来到朱总司令的窑洞前,在一棵大树下有个矮矮的石桌,桌旁有几个石凳。石桌上刻着象棋盘,这是朱总司令弈棋消遣的地方。张汉武介绍说:当年彭德怀同志常常到这里同总司令下棋。许老在石凳上坐下,沧海桑田,无限感慨,不禁吟诗一首:
圣地今方到,蹉跎廿八春。
艰难创大业,辛苦为人民。
空洞依然旧,山河日日新。
东方毛主席,世界一明灯。
写下这首诗以后,许老告诉我说:28年前,抗日战争烽火初起,他准备奔赴延安参加抗战,可是未能如愿。我说:你在这28年中,唤起民众,团结知识界,抗日寇、反老蒋、争民主,一直在抗日的敌后作战。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是一个目标,两条战线,效果是一样的,不能说是“蹉跎廿八春”。许老颔首一笑。
参观了王家坪,我们驱车来到宝塔山下,巍巍宝塔耸立眼前,这是当年抗日圣地延安的象征。我们刚下车就争先恐后地向山上爬去。当时还没有铺路,许老在警卫员搀扶下,踏着崎岖的路面,一直登上坡顶。站在宝塔旁,向前眺望,延安的窑洞、街道,尽收眼底。柳树新绿,万物复苏,人们在田地春耕,延河流水滚滚向前。许老赋诗抒怀:
秀色春如海,关中景物新。
梯田遍山岭,流水纵横匀。
盛迹称唐汉,雄规有帝秦。
延安曾北斗,长此范斯民。
短短的两天参观结束了。许德珩同志怀着赤子之心,满腔热忱地瞻仰革命圣地,吟诗抒怀。他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好像只有记下这里的一草一木才能了却他迟来的遗憾。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同我谈起这段经历。延安之行在许老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