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个别化教学受到许多国家重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个别化教学受到许多国家重视
桂峰
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的制度。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在以课堂教学为教学基本形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教学,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原有基础的情况下,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个班通常有三五十个学生。他们虽然经过入学考试,可仍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知识基础以及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教师只按中等发展水平、中等学业程度进行教学,必然不能适应各类学生的要求,甚至也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中等”学生的要求。即使学业成绩都是“中等”水平,他们的智能和性格、兴趣等也是千差万别的。总之,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只管按教学大纲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而订出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那么,尽管有统一的进度,但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的。例如,日本在教学上采用“平等、统一”的原则,大家按照一个步调前进,结果是迟钝的学生跟不上班,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儿童不能脱颖而出。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纷纷设计出各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形式。
1984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的智囊团提出了日本教育改革的“5项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多样化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因此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学制和平均主义的教学。
1984年8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又提出10项具体内容,其中第3条就是“排除划一化,推进个性化”。
1984年,苏联也公布了《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其中有一项是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改进教学工作,因材施教。
近年来,美国正试行一种不分级的方案。不分级学校是依照儿童的特定学科成绩进行灵活编组的一种组织类型。即将学生编进不同水平的8至10个组里。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可以从一个水平的小组转入另一个水平的小组。这种方案使得具有各种不同能力和发展速度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连续前进。不分级的特点有:学习者能按自己的速度自由前进,把分级和升留级的手续降到最低程度,减少了由于升留级而引起的压力和挫折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这种不分级的方案,适合于小学1至4年级。
美国有人发现按年龄分班制的缺点,于是倡议用智龄代替生理年龄,即按智龄分班,将智龄6岁的儿童安排在一年级,智龄7岁的在二年级,如此类推。这样排列,每班的学生在智能上几乎完全一致,学业程度非常整齐,便于教师用同一教材、同样方法进行教学。然而,研究和实践情况表明,这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
二次大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苏、美尤为突出。苏联在1958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特别提出并肯定了“英才教育”的必要性。60年代起专门设立“特科学校”,对数、理、化、艺术和外语方面有天才的儿童,施以特殊优越的教育和训练,让这些少数“尖子生”走从重点到重点的一条龙道路。它是苏联试图使教育和科学一体化,及早并加速“人力资源开发”,着重于特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美国国会1973年通过一项《天才教育法》,决定进一步为天才教育提供物力、人力和法律保证,比如在普通班内为天才生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允许天才儿童提前上学、跳级、毕业、升大学。
展望未来,由于将来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社会将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气质、兴趣、爱好和特长,都会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培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