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点点心血凝成书——记山西运城师专中文系尚恒元副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4
第6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点点心血凝成书
——记山西运城师专中文系尚恒元副教授
马重阳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这是我国西晋重要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的两句名言。它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巨大作用在于对世上万事万物之理的宣扬和流播,可以广传万里而无阻碍,沟通万年而为桥梁。我们用它来褒扬和概括尚恒元副教授与老伴彭善俊副编审共同编著的《二十五史谣谚通检》(以下简称《通检》)一书,觉得确切和恰当。
《通检》一书,辑录了总数达3700余册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的歌谣谚语近千条。它融索引和注释为一体,是对文学、史学、方志学、民俗学等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部著作。一卷在握,便可纵览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汉魏以降几千年来的歌谣和谚语的概貌。由于前人从未如此系统、全面地涉足这一领域,加之《通检》搜罗宏富,诠释准确,深入浅出,1986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很快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山西大学历史系8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罗元贞先生特写序诗一首,其中有“史籍充栋宇,浩渺苦难寻,一一检索出,连年多苦辛”之句。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通检》的两位作者都是在多种慢性疾患的侵扰下,在紧张的教学和工作之余铢积寸累,用点点心血和汗水撰写而成的啊!
尚恒元,今年63岁,为山西运城师专(现更名为运城高专)中文系副教授。1958年他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踏上教坛30余年,工作之余,潜心治学。在他的书橱里和几案上,长年放着一本本札记、一盒盒卡片,并不厌其烦地为它们分类、编号、作注。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他推崇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的精神。他说:“做学问、搞科研,忌讳的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通检》一书,作者深感检之不易,诠释更难。他要将条目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因果等诸多复杂的内容,用一二百字介绍给读者,实非易事。遇到隐晦曲折的谣谚,其难度更大。有时一天甚至几天也注不出一条来,但作者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深知搞科研有异于文学创作,只能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推理判断。这种推断又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考之有据的基础之上,“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决不能轻作臆断,否则,自信公允确当,实则贻误后人。尽管如此,作者心中仍远未满足。手头一本样书,他又用红笔绿笔,不断批点增补了许多新的史料和释文。
近年来,尚恒元副教授还参加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编纂的《中国俗语大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的《中国名言大观》、《古今俗语集成》等大部头著作的撰写工作。他的另一部近40万字的著作《司马光轶事类编》(附考释)又于月前交付山西人民出版社。有人惊诧他在六七年时间内竟能写出100多万字的著述,可是人们哪里知道,他是在顽强地和高血压、冠心病多种疾患的抗争中,把别人用来聊天、看电视、睡眠和度假的时光都用于伏案笔耕的啊!
尚恒元副教授常说:“我国目前学术界著作如林,人才辈出,‘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自己一点小小的成绩何足挂齿。人到世上赤条条来,人民供吃供穿几十年,岂能不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