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诗经主题辨析》简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7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诗经主题辨析》简评
张金海
杨合鸣、李中华编撰的《诗经主题辨析》(上、下卷),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目前众多的诗学著作中,这部书独标“主题辨析”之旨,这就使它有了自己的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所反映的是距今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上古社会生活。当世界多数地区还处在史前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却以其勤劳与智慧在神州大地上创造着自己古老的文明。《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而璀璨的古代文化的文学结晶。并且从它产生到现在的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限于诗歌,也不仅限于文学,而是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不朽的艺术典范。因此,两千多年来,对《诗经》的研究长盛不衰,各类著述汗牛充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诗经学”。然而,由于年代的遥远,时代的隔膜,学术思想的不断演进,从对《诗经》词语的训诂,诗句的诠释,到诗旨的解说,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两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而“诗无达诂”便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头禅。例如,汉代人把《诗经》当作社会政治的教本,认为可以移风俗、成教化、正邦国,《诗经》因而遭到经学的误解。宋代人前进了一步,但是理学家的眼光与《诗经》的精神并不完全相容,所以仍然难免故意的曲解与虔诚的妄说,《诗经》又蒙上理学的灰尘。清代人较有独立的学术意识,颇创新说,但是由于时代精神的濡染,他们往往更着意于文字与训诂。对于《诗经》主题的理解不仅古今变化很大,在同时代人之间,由于学术思想与认识的差异,同样歧说纷呈。这种情况在近代的《诗经》研究中依然存在,因而常使一般的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从。
正是鉴于此,《诗经主题辨析》力图把《诗经》当作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当作古代文化及古人性情的表现去研读,以恢复它们作为诗歌的精神与面目。他们不再以“经学”的目光去看待《诗经》,而是用文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民俗学的方法去分析透视这一古老的诗歌总集。在主题辨析中,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又不囿于作者的一己之见,也不将自己的目光囿于一朝一代。不论是汉代人的、宋代人的、清代人的,还是近代的或今人的意见,只要其中包涵合理的因素,他们就汲取。书中对于《毛诗序》采取了审慎分析、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采撷宋人朱熹、清人姚际恒、方玉润、近人闻一多之说为多,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倾向。作者在辨析《诗经》主题的同时,还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见解,以丰富和深化读者的认识,并且于每篇诗作之后附有一个《附录》,辑录古今学者对此诗题意的代表性分析评介意见,不仅省却读者的许多翻检之劳,更提供读者作进一步独立思考与研究的重要参考。
《诗经主题辨析》的出版,对于古典文学的普及与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都是一份有益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