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纪录电影的困惑与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纪录电影的困惑与希望
一些喜欢看纪录片的观众在抱怨,近年来纪录片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电影院不想放,大家不爱看。人们在询问——
纪录片到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全厂近900人,其中创作人员近250人,但每年拍片不足300本,平均每个创作人员一年只有不到15分钟(约一本半)的创作任务,厂内每台摄影机平均每年运转不足1小时。厂里已连续几年亏损,去年亏损额高达330万元。
据厂长靳敬一介绍,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现在拍一本片子仅材料费就要1万多元,再加上其他各项费用,每拍一部都要赔钱,拍得越多赔得越多。俗话说:“赔钱赚吆喝”,可现在许多流血流汗赔钱拍出的片子与观众见不了面,连吆喝都赚不回来。唯一的发行渠道——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每年只按电影局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收购230本。
电影发行公司的苦衷 中影公司国内部短片科的孙永祥同志无可奈何地说,纪录片卖不出拷贝,确实难办。现在,各级发行公司都是企业,层层承包,自负盈亏。经了解,中影公司曾规定了购买短片的最低比例,但是,由于近来什么都涨价,故事片的票价也开始浮动,只有纪录片始终是每部5分钱,这就使靠票价收入养活自己的电影院不愿放纪录片。一般说来,短的、题材新的纪录片能订到100—200个拷贝,3本以上的长片既占时间,又不赚钱,如没有上级指令,基本无人问津。而3本以下的短片只占纪录片的50%左右,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纪录片几乎无法与观众见面。据说为了支持生产厂家,讲求社会效益,中影公司每年要为短片亏损补贴2000万元左右!
纪录片的出路何在?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关心。纪实文学适应了人们的这一要求,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欢迎。假如我们的纪录电影也能及时地转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来,也许能或多或少改变目前的处境。比如,住房问题、工资物价、时装新潮、赌博卖淫、走私、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教育……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倘能在银幕上得到纪实性的反映,人们是会喜欢的。再加上表现手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纪录影片就一定能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来。(3月18日《工人日报》翟亚娜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