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千秋功业的基石——记天津10年的城市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千秋功业的基石
——记天津10年的城市建设
  建设报记者
20世纪80年代,天津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久居津门的老“天津卫”们一谈起这点,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我们在天津采访的日子里观察到,这里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有一种向上的气氛。
前不久,天津市河西区东舍宅居委会的两位老大娘路静惠、陈淑兰,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写了封信,信上说:“我们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决不会给政府出难题。”
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
1981年6月9日,在天津市区、县、局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当时的副市长李瑞环宣布:年底前把大街、小巷、公园、绿地、操场、校园等处的临建棚全部拆除!让居民们搬进新房吃过年饺子。
台下哄堂大笑。几年没解决的问题,7个月就想……
也难怪,80年代初,天津的百姓中流传着三大怪的民谚:“坐车没有走路快,自来水腌咸菜,临建棚拆得不如搭得快”。由于历史欠帐和1976年大地震的破坏,天津城市功能不健全,群众生活困难大,政府的威信受影响,工农业生产上不去,工作局面打不开。天津市的领导者们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生活和生产创造良好环境。
就拿拆除临建棚这件事来说吧,市委、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抓紧建设新住宅,全市的新建住宅都由市政府借用,用来安置临建棚里的居民。各级政府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调查,一户户地落实。年底诺言兑现,遗留的5.1万间临建棚全部拆除。5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此举使市委、市政府在天津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豁然一新,也使天津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从此,为民办实事的帷幕全面地拉开了。
——从1981年至1983年9月,兴建了引滦人津工程,正常年景每年可向天津市供水10亿立方米,彻底结束了天津人喝咸水的历史。
——为了缓解天津城市内部和对外交通的紧张状况,建设了中外环线和10条由市区通向市外的放射线,内环线完成了大部分。兴建了地方铁路李港线;完成了塘沽新港三期改造工程;开始了天津机场扩建工程。
——近10年来,新建、改建了3000万平方米住宅,等于解放以来前30年建造住宅总数的3倍。到1988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37平方米。特别是集中力量改造了“三级跳坑”式的破旧平房,因地制宜整修住人地下室,翻修危陋住宅,兴建廉价商品房,使一半以上的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扩建了军粮城等一批电力工程,建成了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开发了渤海油田。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于1987年基本实现了城市民用燃气化。
——新建了长途通信大楼、邮政枢纽大楼,扩建和改造了市内电话分局,并增加了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使天津与国内、国际的邮电通讯能力大大提高。
——陆续完善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了一批环境卫生设施和遍布全市的绿化庭院。坚持不懈地整顿街道市容,拆改整修围墙、拆除违章建筑,对原有建筑粉刷修饰。一个整洁、美丽、文明的新天津展示在人们面前。
从1983年起,天津市政府每年为城乡居民办20件实事。这20件实事确定的根据是什么呢?回答是:“群众的呼声是我们的第一信号”。他们每年搞千户问卷调查,征求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每年年底召开一次市政府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各方意见,共商大事。市委、市政府把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定为“无会议周”,下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了解第一手资料。把要办的实事确定下来后,层层包干,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年底严格检查。自1983年以来,130件实事,件件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从始至终坚持了这样5条原则: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急需的事,办长期起作用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事。对此,原市长李瑞环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
经济的帐和政治的帐
有人怀疑,天津抓城建,是不是影响了经济发展?
天津市领导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1981年的一天,两位副市长要去北京,可处处堵车,汽车转了两个小时竟未能出天津市。类似事实告诉他们:一个城市,如果路、水、电,这些基本问题没解决好,工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高效益。因此,天津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如何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时,认定城市建设是个突破口,要在加载的同时,加大它的动力。
当然,抓城建是要花钱的。1981年后的连续几年,天津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与工业建设的投资基本持平,这在国内是少有的。效果到底怎样?我们来看看有关部门算的几笔帐:
第一笔帐:中环线连接市内6个行政区和若干个大住宅区、工业区及仓储区,其货物通过量占总运量的75%到80%。仅从对西半环的调查看,改建后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比以前增加1.05倍,15个可比路口的机动车平均流量增加80%,机动车的速度由改建前平均每小时14.6公里,提高到32.46公里,增加1.22倍。由于车流量增加,车速提高,每年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该线1986年7月贯通,到1990年,可以说已收回了全部建设投资。
第二笔帐:外环线通车后,据1988年5月调查,每昼夜平均车流量为9769辆,约占截流、分流穿过市中心区车辆的20%。特别是京津公路与外环线交口处,每昼夜机动车流量达2.5万余辆。每小时车速平均为51.9公里,比市区干道车速提高1倍。据估算,外环线每年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5900万元。
第三笔帐:进入80年代以来,天津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7亿元,比1980年增长57.4%,平均每年递增9.5%;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9.81亿元,比1985年增长40.62%,而且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上缴国家财政的比例曾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通过这三笔帐,人们看到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威力,也看到了天津市政府的远见和魄力。近些年,在全国基本建设膨胀的背景下,天津市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城建投资大部分用在房、路、气等方面,基本上没搞楼堂馆所,所以,压缩基建规模的冲击波就比其他地方轻一些。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88年一个日本考察团对我国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进行考察,唯有对天津的评价是“AA”。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说,中国的大城市中,天津的投资环境最好。许多外商在天津的道路上开车一转,目睹了天津的基础设施情况后,先前的顾虑消除了,坚定了在津投资办厂的决心。1984年6月开始建设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来总投资额达2.8亿美元,其中外资占52%,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笔看得见的、有形的帐。天津的城市建设还有一笔巨大的、无形的政治帐、人心帐,那就是它的社会效益。就拿1987年实现民用燃气化,使全市气化率由27.5%一下跃到93.7%,从而居全国之首这一件事来说吧。这一工程每年可节约民用煤70—80万吨,节柴2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3000多吨、二氧化碳9000多吨、粉尘1万多吨。这种由于环境污染的减轻而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子孙后代的发育成长带来的巨大益处,有谁能够计算清楚呢?千家万户因用气而大大节省了做饭时间,人们由此而给社会做出的新贡献,又有谁能计算得出来呢?
如今,天津的百姓们有这样的感觉:走在路上生气勃勃,回到家里心情舒畅,到外地去腰杆硬朗。总之,以“我们是天津人”而感到自豪。党和政府的威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得到恢复和提高,出现了领导说话群众信,领导有难群众帮,群众主动为国家分忧的新气象,这是最值得一算的政治帐。
高效率来自凝聚力
天津城市建设效率之高,也是少有的。16个月完成234公里长的引滦入津工程,10个月建成34.5公里长的中环线,10个月建成71.3公里长的外环线,17个月完成天津站改造工程,两年实现了全市民用燃气化,10年建造的住宅相当于解放以来前30年住宅建设总数的3倍……
天津人靠什么创造出这样的高效率?李瑞环同志一语破的:“你给群众办事,群众给你作劲。”
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改造600万平方米的破旧平房。这消息如春风,为久居破旧平房的人们带来无限欢欣。有的人给领导写信:“我几次梦中醒来,有时兴奋得真想大声高唱社会主义好。”“我们天天想,夜夜盼,盼望赶快改造到我们这里。”一时间,天津出现了为平房改造捐款、义务劳动的热潮。1987年,全市共有3万多人捐款76.5万元,这里凝聚的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深厚感情。
动迁,历来是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在天津,这个问题却解决得比较顺利。改造天津火车站,260多个企事业单位动迁,3000多户居民从闹市迁往比较偏僻的新住宅区。修建外环线,郊区农民仅用5天时间就拆掉了2200多间民房,迁走了1.5万多座坟墓。
天津的城市建设之所以屡创奇迹,不仅在于它得民心,还因为天津市政府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使天津市政府可以集中全市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办群众迫切需要的大事、为民造福的大事。引滦工程直接参战的有168个单位,施工高峰时多达17万人。平房改造,市里规划、财政、物资等部门和各区政府,都主动上门服务,开绿灯,做贡献,不设障碍,不捞便宜,形成各方协作的好作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津的每一项重点工程,都是社会主义的协作曲,800万人民的大合唱。
10年建设,津门巨变。
今天,历史的篇章翻到了新的一页,天津市委、市政府新的领导班子将怎样谱写下去呢?去年12月13日,在天津人民最关心的一年一度市政府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上,市长聂璧初表示:“大家都关心在当前形势下为人民办实事还办不办?我肯定地回答:要坚决办!1990年还要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市政府将继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今后的努力目标,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传统不丢,作风不变,劲头不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