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想群众 靠群众 办实事——关于鞍山市党政干部加强同群众联系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1版(要闻)
专栏:

  想群众 靠群众 办实事
——关于鞍山市党政干部加强同群众联系的调查报告
  中央办公厅调研室
(一)
鞍山市是闻名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也是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鞍山市的领导班子三度更替,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把这个宗旨渗透到具体的工作中。市委书记程喜昌把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依靠群众的观念概括成九个字:“想群众,靠群众,办实事”。想群众,就是了解群众的要求,关心群众的疾苦,遇事多替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靠群众,就是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实际情况告诉群众,让群众参政议政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团结和依靠群众去克服困难;办实事,就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目标,努力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做实事。这看似平常却有着丰富内涵的九个字,正是鞍山市党政干部对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通俗解释,也是鞍山经验的简练概括。
在鞍山,有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把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鞍山市领导同志深知,只有了解群众,才会想群众,这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为此,他们十分注意疏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在鞍山,市民们找领导反映情况很方便,公开电话、新闻舆论、来信来访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的意见、要求能够很快让有关部门和领导知道。早在1983年,市里就公布了市长公开电话,此后24个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市属厅局都设立了公开电话,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反映情况和问题,并得到解答或解决。市里编辑了一本《鞍山市民办事指南》,按照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政府部门办理的事项,分门别类介绍办理的单位、办理的制度和程序,一册在手,倍觉方便。
鞍山市的领导同志具有联系群众的强烈欲望,行动上也就十分主动。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要向上攀登,作风要向下深入。近两年来,仅市委统一组织的大型调研就有三次。1988年底由市里组成过冬生活调查组,深入到居民家中听取意见,检查了20多个单位和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涉及供暖、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城管、市场供应、社会治安等方面共110条改进意见,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逐条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73%得到及时解决。
鞍山市委、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连续两年市政府向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都在会前半个月交到代表们手中,并通过代表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然后又在各县区召开代表团会议,讨论修改,最后才提交大会审议。市里一年两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其他形式的各界座谈会就更多了。此外,他们还经常分析信访动态,发现苗头,超前做好工作。
几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从群众最困难、最关心的方面入手,为全市人民办了一大批实事。
改革开放以来,鞍山市生产发展很快,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4%,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兜里有了钱,应该往哪儿花?市里没有修建办公大楼,也没有为领导干部修建高标准住宅,而是在增强生产发展后劲的同时,集中有限的财力,改善大多数群众的衣食住行,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从1983年开始,市里每年从需要解决的事情中反复筛选,挑出十几个最急需、最紧迫,既有利于眼前,又作用于长远的项目,作为当年为群众办实事的目标,公之于众,确保完成。7年来,全市列入计划和目标管理的实事81项,涉及住宅、交通、供电、供气、供暖、商业服务、文教卫生等方面,共220件,已全部按计划要求完成。其中有这样几件事情可以说家喻户晓,被全市人民交口称赞:
市内18片低洼涝棚户区的住宅改造。18片棚户区过去叫“水泡区”。这些日伪时期盖起的窝棚和建国初期兴建的简易工棚,经年历久,早已破烂不堪。每到雨季,道路泥泞,积水成河。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是基本群众,所在企业又大多效益不佳,无力解决。从1986年起,市委、市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对水泡区进行彻底改造,三任市长先后担任总指挥,并从市政府和鞍钢公司的干部建房费中每年划拨1/3弥补建房资金的不足。截至去年底,除3个小片外,15个大片已全部开工和陆续竣工,已回迁安置8100多户,待全部81万平方米的住宅建成后,将有1.68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新建的居民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综合配套,交通、绿化、娱乐场所一并完成。每当回迁的时候,居民们都要张贴对联,燃放鞭炮,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年。
新扩翻建了市区的20所小学校舍。这20所校舍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前9年所建校舍的两倍。同时还进行乡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到1989年底已全部消灭了危房校舍。如今,学校是鞍山最漂亮的市政建筑之一,可市政府办公楼还是伪满时期的建筑,市委大楼里的水泥地面早已斑斑驳驳。
行路难是鞍山人昔日的一大难题。全市66万产业工人中,有40万工作在鞍钢。每日清晨,人流车流潮水般涌向城市的西北,交通拥挤的状况可想而知。近年来,鞍山市陆续上马了一批骨干交通工程,先后拓宽了6条市内主要公路,改造了南、北、西三个城市出口,建成20多座桥梁和十几条隧道,大大缓解了行路难的状况。用煤气难也曾是市民们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现任市委书记程喜昌,1983年刚刚担任副市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有关厅局的负责人,来到煤气站门前排队换气的“长龙”中,现场办公,从气源、设备、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提出了改进措施。以后,市里每年都下大力气增加气源、疏浚管道,终于使煤气普及率上升到90%,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
在鞍山,从市领导到各级干部,从市属机关到农村乡镇,主动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正逐渐形成风气。
鞍山市政府办公厅的“马上就办”已经闻名全国。这个口号叫响在去年年底,但作为一种作风在鞍山市的各项工作中早有体现。1988年粮食收购旺季,全市缺少粮食收购资金7500万元。农民心里不踏实,有的背着半袋子粮去粮库试探,看政府收粮给不给现钱。市民担心粮食收不上来,连续几天在粮店门前排起长队。市领导得知后,书记程喜昌、市长马延利当即带领干部,分兵两路,深入到农村和粮店,了解情况,向农民和市民做工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按计划完成了粮食收购任务,基本没给农民打白条。
去年4月,30多位居民上访市政府,反映煤气管道供气不足,做不熟饭。第二天主管的副市长就来到这些居民家中,亲手点火试气,并与有关部门的同志研究解决方案。5天后,一条130米长的新管道铺设完成,把充足的煤气送到了居民的家中。去年12月8日,《鞍山日报》登出一封群众来信,披露启智学校(一所弱智儿童学校)过冬无煤。市长马延利当天早上看到报纸,立即批示“今天就要找有关部门去现场当即解决”。上午10点,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就与有关部门的同志到了启智学校,中午12时就恢复了供暖。
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各个部委办局工作作风都有了明显的转变。立山自由小区有1.2万平方米住宅、2661户居民,上楼4年供不上暖气。市二商局知悉后,主动提出利用本局所属一家商场的两台锅炉,增加容量,接通居民管道,为其中的2000户居民集中供热。鞍山市急救中心建成后,楼前道路坎坷不平,雨天泥泞难行,政协委员们向城建局提出了意见。按照常规,这个问题不属城建局的业务范围,可他们没有“踢皮球”,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一面向市里报告筹措资金,一面组织力量施工,仅用十多天就铺设了1300平方米的柏油路面。
(二)
鞍山市党政领导是怎样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调查中,我们感到这与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作风深入、指导有力分不开。就鞍山市本身来看,他们支持纪检、监察部门严肃查处敲诈勒索、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等案件,不断克服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同时立足于教育,大力扶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正气,都是重要的因素。他们如下几点做法很值得重视。  
一是抓思想教育,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
鞍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绝大多数来自基层,有着较长时间基层工作的经历,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要求非常熟悉,对群众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密切联系群众,只靠感情上的天然联系,只靠领导班子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能持久的。鞍山市委、市政府经常对各级干部进行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教育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市委、市政府几年来的主要文件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大多都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树立公仆意识。经过反复教育和灌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群众路线的观念,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近几年进入机关大门的年轻同志的心中,渐渐扎下了根,为改进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思想基础。鞍山市的领导同志还注意用典型事例教育干部。
二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做出榜样。
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据统计,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每年大体有1/3的时间在基层搞调查研究,在基层办公。几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工作之前,都要广泛征求和听取各阶层群众的意见。1989年,针对企业承包责任制出现的各种问题,市委领导牵头,组成市委、市政府研究室等7个部门的同志参加的调查组,深入到100多个企业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市委才进行讨论,然后发出正式文件。
实行现场办公。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多次到所属区县以及一些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同基层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帮助解决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
亲自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在鞍山市,凡是重大的群众信访案件,都要由领导同志亲自处理,并力求把问题解决好。仅1989年一年,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以上领导同志就亲自批阅来访信件1267件次,接待来访1057人次,组织处理和审定疑难案件390件。不仅如此,他们还十分注意保持同群众的直接接触,倾听群众的呼声。市委书记、市长上下班通常是步行,认得他们的人,不论是谁,都可以早上在家门口迎着他们,晚上在机关门口等到他们,一路边走边聊。
三是组织竞赛,调动机关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积极性。
为了把党政机关建设成为高效、务实、廉洁的机关,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几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在整个市直机关坚持开展了“表率杯”竞赛活动。这项活动从1986年1月起正式开始,每年一届,现已搞了四届。起初是以“赛廉洁、赛效率、赛学习、赛服务、赛纪律”为主要内容,现在,已发展为综合性的竞赛,凡是涉及机关行为的都纳入到竞赛中来。市里成立了市直机关“表率杯”竞赛领导小组。各机关年初制定出任务、目标、措施等规划,由市委和政府两个机关工委,分别对所属机关进行月检查,季考核,半年初评,全年总评。“表率杯”竞赛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各部门深入下去,真正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使密切联系群众能够坚持经常,落到实处。
在这些制度中,与基层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算公开办事制度。这项制度从1987年初开始建立,目前政府所属78个委办局基本做到办事制度公开。特别是在个体工商户税费征管、乡进城户口迁移审批、住宅分配、公用事业服务、招工招干、安排复转军人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具体的公开办事制度,做到了政策条令公开,重要决策公开,职能职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纪律守则公开。这些具体制度的公布和实施,有效地堵住了行业不正之风,群众拍手叫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