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从工人到高级工程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3版(综合)
专栏:

  从工人到高级工程师
乐山市长江工业集团高级工程师 吴长虹
我出身在一个教师家庭,毕业于成都大学工业管理专业,又学习了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可是,参加工作时,我当了工人,原来当工程师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1978年,离县城25公里的一个山区小厂需要一个干部,上级派我去了。工厂在十八重山的周坡,当地人称“夹皮沟”;工人23名,以生产农具为主,兼造压面机,资产2万元。
我去后,顶班当车工,白天干活,晚上搞技术改革,设计出了新的压切面机,并与青海签订了产销合同。大家几个月只干活不领工资,完成了生产任务,但无法把机器运到青海——没有运费。没办法,我们把全厂职工的手表集中起来,准备去成都向信托商店兑换现金作运费。到县政府换介绍信时,得到了帮助,领导批给了我们3000元贷款作运费。产品运到西宁市,打开了销路。工厂生存有望了。
1983年,机械行业普遍不景气,可我们厂效益不错,上级选中我们厂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我作为厂长,当了承包人。头一年的承包指标是:产值比上年增长40%,利润增长2.5倍,到年底利润缺多少由我全赔,超额的全算奖金,我用家产和工资作抵押。徐州召开订货会,我厂去了,只签了2000元的销售合同,初战不利。
我向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求救。根据价值工程原理,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产品的必备功能;根据市场细分化原理,在全国这个大市场中选定目标市场进攻。到年底,超额完成了各项承包指标,其中利润超额16万元。县政府为难了,最后市委书记拍板:兑现合同。我把这笔钱的大部分给工厂作了流动资金,少部分给职工作了奖金,自己只拿了很少的钱。
1986年,我选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兼并亏损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如今,我们已兼并了18个亏损企业,全公司由23家企业组成,有3000万元资本,生产机械、食品、轻化工3类产品,其中有的产品已出口日本、联邦德国、苏联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我当年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我明白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才会有出息。有感于这一点,我在公司很重视培养年轻人,在公司所属的工厂中,已有5名20多岁的青年担任了厂长和副厂长。我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把1万元奖金送给母校设立了奖学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