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为了47万人民的生存——记“引青济秦”工程获得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6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47万人民的生存
——记“引青济秦”工程获得成功
本报记者 孟晓云
水,水,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一切。
秦皇岛水源枯竭,河水干涸,水库容量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到了可采的极限。1989年秋,据专家几度测算,秦皇岛市区47万人用水最多只能维持180天。水,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生存危机!
不仅如此,半年之后,如果水源断绝,将出现更为严重的局面:铁路中断,发电机停转,工厂关闭,旅游停业,我国最大能源中转港将变成死港。上海、华东、华南七省市将无煤可用,与100多个国家的海上运输将陷于瘫痪。
凡是了解内情的人,市委书记、市长、专家以及与供水有关的人们,无不忧心如焚。
艰难的决策
出路何在?几经调查和论证,根本出路是引青(青龙河)入秦。
然而,青龙河在百里之外,而时间只有180天,不要说把这项艰巨的工程拿下来,就是立项报告,讨得批文,这点时间都不够。
引青济秦的设想七年前就酝酿过,勘测过,报批过。为何迟迟不决?就因为有三大难题无法解决。第一是票子,工程耗资2.4亿,钱从哪里来?第二是管子,一米以上的水泥管道需要1.4万根,谈何容易。第三是洞子,百里之内要开凿五座隧洞。此外还有设计、征地、运输,种种难题。
新上任才五个月的市长丁文斌彻夜难眠。
无数次的紧急会议,数不清的争论,比较分析,一个又一个的计策,设想,结论是:引青济秦是唯一出路,为了应急救灾,只能背水一战。但是,已经没有时间可以等待,也无法按常规办事,只能一边干一边报批。
人民的利益是决策的唯一根据。丁文斌横下一条心,为了秦皇岛市区47万人民的生存,就是承受再大的非议也心甘情愿。决策者们坚信,引青济秦一定会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1989年9月3日,丁文斌紧急上书,果然,省委书记邢崇智当天就作了批示:“此意见、措施很好,一个干部应该是急人民所急,办党和人民迫切要求办的事,既办就要办好。”省长岳岐峰亲自主持省长办公会议听取汇报,要求全省各有关部门都要大力支持这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
9月6日正式成立了工程总指挥部。9月14日全市总动员。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谋划、组织、调度、协调,工程总指挥丁文斌终于在10月1日下达开工命令,引青济秦工程开始施工。
与此同时,市里几路人马,急如星火,八次进京,怀揣“陈情表”,一一拜见部长、司长、处长,再三再四陈述他们的计划、决策和一片丹心。
所有听到他们陈述的人都被深深感动了。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明确指出这项工程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水利部长杨振怀赞扬这项工程是一大德政,他亲自主持审定并通过了工程设计任务书。于是,一批又一批专家组、审查团从北京的部委开到了已经摆开战场的工地上。
群众发动起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人说,丁文斌准是有后台,不然哪儿来这么大的本事!丁文斌回答说:是有。我的后台就是人民。
说的一点不错,为了水,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这一严峻而又崇高的目标,感动了全市人民。自从全市动员大会之后,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市长丁文斌的办公桌上,人们纷纷献计献策。全市各行各业每户每人都紧急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智献智,一个“我为引青济秦做贡献”的活动,既是有组织的,又是自发地开展起来。
资金不足,群众捐助。工人献出奖金,农民献出一年的积蓄,子弟兵掏出每月的津贴,个体户争当捐款“状元”,残废军人离休老干部刘光把政府给他全年的抚恤金全部上交,农民陶金华把原准备买彩电的3000元如数献出……众志成城,全市共有31万人、1433个单位捐款,最高的达百万元以上,截至3月1日,总金额已达2290万元。他们的名字将镌刻在秦皇岛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上。
全线需要开挖335万立方米的土石。全民动手,领导干部带头,全市党政工团群,工农商学兵,按系统,按单位,按人头分段包方,限期完成。人们一天当作两天用,“半月任务七天完,留下八天再请战”,已成为工地上流传的佳话。最艰巨的开挖任务交给了部队,多少好男儿双腿浸泡在冰凉刺骨的泥水中,蹬破了鞋,磨短了镐。
隧洞是最棘手的难题,地质复杂,渗水,塌方,有时寸步难进,引青济秦东线工程的五个隧洞仿佛五只拦路虎。但是,工期180天是倒排着的,绝不能延误。攻打隧洞的尖兵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16支施工队,他们团结协作,敢打敢冲,涌现出许多拚命三郎式的人物。前线第二指挥部指挥陈景祥立下军令状:“头可断,血可流,把我这老命扔在工地上,也要保证5号洞按期贯通!”
1.4万根钢筋混凝土管子是制约工程的主要因素。且不说这批数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管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造出来,就说把它们分别从北京、保定、大连、辽阳、锦州、西安、山海关七个厂家按时运到工地上来,就是个大大的难题。总指挥丁文斌、管道组组长王连臣组织人马,疏通关节,精密安排装卸、运输、调度,一大批为管子而奋斗的人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奋战在百里运输线上,终于在100天之内,动用2700个车皮,辗转途经八个铁路局和铁路分局,再动用载重汽车8944台次,总行程69.84万公里,使1.4万根水泥管全部到位,破损率仅在0.73/10000,人员车辆无一事故。
合力:希望之所在
引青济秦工程不仅以它的艰难险阻考验了秦皇岛人民,也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忱。全市三区四县240万人的心都系在一个“水”字上,为了水,围绕着水,展现出来的那种同甘共苦,血肉相联,不惜付出最大牺牲的崇高精神风貌,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公路沿线的广大农民对工程给予巨大的支持,只要工程需要,要人给人,占地给地,占房拆房,住房腾房,先占后算,没有一句怨言。全线征地55亩,临时占地5500亩,拆除房屋9660平方米,埋水井16眼,刨果树、材树3.5万棵,没有碰到一次为难之处。
博士营村妇联主任张素珍,腾出新房让施工队住,拿出新被子给工人盖,买了一台洗衣机为工人洗衣服,她说:“人家地矿工人图个啥,还不是为咱秦皇岛人么!”湾子村普通的庄稼汉张志新,6年前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栽了60棵桃树和17棵苹果树,如今正是盛果期。当工程要占他这片果园时,他抡起镐头把果树刨了。同村的农民李卫,去年花了4000元拉土石垫起3米高的房基,准备今春结婚,可引水工程不偏不倚从他家房基经过。他二话没说,和乡亲们一起把房基扒了,宁可推迟婚期也要为工程让路。
在秦皇岛市,水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只要与引青工程有关,四面八方全伸出手来,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大年二十九,邮局排起了汇款的长队,一个工人模样的汉子,嘴里念叨着:“这么长的队,我还要去接班呢!”有人马上问:“同志,你从哪儿来?”“我是5号洞的。”一听说是工地上来的,人们立即闪开一条路,让他第一个汇款。
几位工地上的人,年三十晚10点下班后去敲个体户理发店的门。“什么时候了还理发?”“我们是工地上的,平常抽不出空来。”理发店的门开了,店主人热情地为“特殊顾客”服务。
走在乡间小路上,无论是小驴车、拖拉机还是卡车,只要见到引水工程的车辆,都主动停车让路;如果狭路相逢,那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车赶到沟坎里,开到田垄上去。
水,已经变成了无声的命令,连结着240万市民的心。在水面前,金钱、私利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感受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同心合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顺民心合民意,人民就拥护
工程开工以来,有无数的事叫市长感动。为了秦皇岛这一方土地,多少人心甘情愿地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多少人一心扑在工地上,什么苦累危险都不怕。丁文斌这个52岁的刚强汉子,当他得知一位小学生为了省下1角5分钱献给工程而每天步行上学的时候,当他在工地看见孩子们把苹果送给工人而工人们又辗转传递不肯吃时,他流泪了。当他看见十八九岁的解放军战士为开挖布满管线满是泥浆的地段,靴子蹬破就赤脚下力时,他心疼得落泪了。当居委会的老大妈在工地上遇到丁文斌,紧紧拉着他的手说:“你受累了,你可得吃好呵,吃不好顶不住呵!”丁文斌眼圈湿润了。
“多好的人民啊!”丁文斌胸中有千种情怀,只凝结成这样一句最朴素最真实的心声。什么叫血肉相联?顺民心,合民意,人民就拥护你;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人民就疼你爱你。
人民支持政府,政府为着人民。在秦皇岛市47万人民面临断水的危急关头,丁文斌心里想的是,为了水,只要有一点机会,政府也要做百倍的努力。他在第一次工程总指挥部召集的会议上拍板说:“为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这么定了。是对是错,是功是过,是福是祸,半年后再评说,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丁文斌这番宏愿,也许当时秦皇岛人民并不知情,但是行动最有说服力,秦皇岛人在工地上,在紧张度过的一年中,认识了他们的市长。他上任一年,有200天在基层,工地上的人都喊他“丁头”,小青年则叫他“丁老爷子”,对工地上的情况他了如指掌,关键时刻他总是出现在工地上。人们从他敢拍板,不怕遭非议,看出了他的忠诚,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出了他的操劳。
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总指挥部的一名司机,对记者说:“不瞒您说,我写了入党申请书,我从丁市长那里受到了教育,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另一名每天出入工地的司机,道出了另一番感受:“我感到我们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
是的,在上下一致为一项伟大事业共同奋斗中所产生的凝聚力,把干部和群众,工人和农民,地方和军队,紧紧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一项物质工程所孕育出来的实事求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顽强拚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秦皇岛市人民最为宝贵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