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由小到大、由穷变富的石湾沟互助联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8-02
第2版()
专栏:

由小到大、由穷变富的石湾沟互助联组
程茂林
石湾沟村是山东费县五区的一个小山庄。全村的二百六十三亩(自然亩)瘠薄的土地,绝大部分分散在周围的山坡上。解放以前,全村共有二十二户人家,除了一户地主以外,只有两户贫苦的中农,其余十九户都是贫雇农。在平常年景,经常有四、五户在外村讨饭度日。遇到灾荒年头,除一户地主外,差不多家家都要出外讨饭。因此,这个村被称为“要饭庄”。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组织起来的大生产运动,石湾沟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农、林、畜牧等业,都大大发展了。农作物产量已由组织起来以前(一九四七年)每亩六十斤(折合小米,下同),提高到一百九十斤(一九五一年)。牲畜已由三头大牛两头小牛增加到四十一头牛、三头驴、一百八十二只羊、四十二口猪。林业和养蚕业也发展了。随着生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了。两年来全村新盖了二十多间房。过去住在山洞、石岩里的人们已经住上了新屋。白面、小米、豆腐、豆芽已成为大家日常的食品。村子里还建立了农忙托儿所。石湾沟村已经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型农村。
石湾沟村发展生产的关键是实行了全村的合作互助。该村二十八户,自一九四八年都参加了互助组。现在各互助组已发展成一个互助联组。该村的合作互助组织,曾经走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由换工互助走向劳力合作
一九四八年,石湾沟村的农民遭受了严重的灾荒。全村经常在外面讨饭的有十八户。村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李瑞兰执行上级的指示,开始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和灾荒斗争。他拿出自己仅有的十七斤棉花,又向中农贾学勤等借了十五斤棉花,以这些棉花作资本,组织妇女纺线、做鞋,实行生产自救。开始组织起五户,很快发展到十九户。在外边要饭的、听说村里有了活路,都回到村里来了。要求组织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生产资金不足。李瑞兰发动妇女到外村亲戚家借来三百多斤粮食,作为扩大互助组织的资金。这时全村青壮年妇女组成了四个妇女生产小组,青壮年男子组成了四个换工组。女人纺线、做鞋,男人春耕春种;用纺线、做鞋挣的钱,支持春耕春种。
在紧张的夏锄季节,四个妇女生产小组也参加了田间劳动,帮助男子锄地。为了解决青年妇女看小孩的问题,大家想出了组织老年妇女给青年妇女看孩子,让青年妇女帮助老年妇女干活的换工办法。这就成立了“看孩子组”。
这时男人的互助组发生了一个问题。组员们吃的饭不一样,有些人吃的饱些,干起活来有劲,有些人只能吃稀饭,干起活来赶不上趟。组员刘印堂、
李景仑等提出,还是各人干各人的吧!等有了吃的再换工。互助组就此垮台了。李瑞兰知道互助组垮了,村里大部分人就没有办法。他抓紧思想领导的环节,重新恢复互助组。他向大家宣传互助锄地比单干锄地效率高的事实(互助时锄高粱,每人每天平均锄一亩二分;互助组散伙后锄高粱每人每天平均只锄七分),又向大家宣传劳动人民是一家,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大家听了很对劲,互助组又恢复起来了。这一年又遭到严重的旱灾,大家的生活也很困难,但是,由于全村劳动力已经组织起来,初步实行了精耕细作,各种庄稼平均每亩还收了七十斤米,比没有组织起来以前提高了十斤。
从切身经验中,农民们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好处。到秋天,李瑞兰领导大家总结了换工互助的经验。大家都感到换工互助能多干活,能提高生产。大家也提出了互助组的一些缺点:一、不计工,有的人吃亏,有的人沾便宜;二、同等劳力的人参加换工组,劳力较弱的人无法参加换工;三、只实行换工,组员们各人打各人的谱,没有组的生产计划,不能按各人的能力适当分工;四、男女劳力分别组织,不能密切配合,妇女的生产技术也不易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缺点,大家研究了以下一些改进办法:一、实行计工算账,按标准工计工。每个标准工确定为十分,并规定出每个标准工做活的质量和数量。作活时按照需要的标准工数,采取包工办法(并定质定量)。二、根据组内生产情况,制订统一的生产计划,根据每个劳动力的特长实行分工。不管男女老少,同工同酬,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三、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男女劳力统一编组,每组选举男女组长各一人,共同负责。四、各组制订互助公约,作活时不迟到不早退。违犯公约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本人自动退分。
一九四九年春,大家根据自愿原则调整了互助组。全村组成了四个农业互助组,两个农忙托儿互助组。四个老年人也组织起来,从事养山蚕、放猪、压瓜等副业生产。全村所有的劳动力都组织起来了。六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合作照看二十一个小孩。跛子吴学信担负着放猪的工作。三个七十岁的老人,担负着养山蚕、压瓜等不费劳力的工作。牧畜、蚕业生产开始萌芽,农业开始和牧畜业、蚕业等副业生产结合起来了。
互助组经过了整顿,组员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一九四八年,每个整劳动力每天做十分工的很少,这一年,整劳动力作的活,一般都超过了标准工。这一年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实行了深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了。每亩平均产量已由一九四八年的七十斤增加到一百一十五斤。在牧畜生产方面,全村全年养了三十二口肥猪,收了二万个山茧,可抽二十多斤丝。这一年,各组组员的收入,除了生活以外,都有了剩余。这一年,全村打下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基础。全村增添了三头牛,十多口猪,十多只羊。有两个组并集资买了一些犁、耙等农具。这一年的年终,费县评选劳动模范,李瑞兰当选为全县的一等劳动模范,石湾沟村被评为互助生产的模范村。
(二)由调组到联组
一九五零年春天,阴雨连绵。二组贾学义的梯田被水冲垮了。全组六个整劳动力,忙了一天,还没有把地基清理出来。全组的人都愁坏了。如果再下一场雨,这块地就有被水冲没的危险。他们去找李瑞兰,要求其他组的人帮忙。李瑞兰和大家商量,别组的人都愿意帮忙。第二天,三组组长带领全组组员去增援二组。只用了两天,就把一丈高、
一丈八尺长的大坝子垒起来了。刚刚垒完就下了一场大雨。二组组员们说:“还是集体力量大,要不然,遇上这场雨,这块地就完了。”这是第一次实行调组。
春耕开始了。三组的耕地多是黑土和黄土,地很粘,不能耕,人和牛都闲着。他们正在发愁没事情作,四组组长走来求援。他说:“俺组北山上的青砂土地好耕了,可是路很远,粪还没有送完,等送完粪再耕,地就干了。我们想叫您组帮帮忙。等你组的地好耕了,俺再来援助你。这样两组都方便。”这一来,正好解决了三组的问题。这一年,全村的春耕春种,提前半月完成了。从此以后,各组每逢劳力缺乏的时候,就采用调组的办法解决问题。后来,各组就把这种方法确定为一种经常的制度。
这个办法的好处是:(一)初步解决了各组之间劳力、畜力的忙闲不均的问题,节省了更多的劳动力。(二)在生产的重要关头,扩大了互助合作的范围。一九五零年和一九五一年,全村用这种办法节余了五千五百四十二个标准工,在精耕细作、加工施肥方面用了二千六百三十个工,其余大部分剩余人工,都用在改良土壤、改良坡地、兴修农田水利、封山造林、发展副业等方面了。经过这些工作,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一九五零年每亩平均产量提高到一百三十九斤,一九五一年再提高到一百九十斤。两年来,全村新建了二十多间新房屋,十八处羊栏、猪舍,开辟了一个一百亩大的造林场(植各种果树、松树一万多株),一块七十四亩大的柞树场,这就给互助组走向分工分业打下了物质基础。
两年来实行调组的经验,逐渐加强了人们的集体观念。最初大家是遇到困难时才实行调组,以后凡是有了大活就实行调组。日子久了,大家发现采用大组形式,实行集体生产,会有更多的好处。发现了这个道理以后,各组分别召开了组员会议,讨论“小组好,还是大组好”。大家都说:“过去认为山区地块分散,不适宜大组。不知道地块越分散,越需要合成大组。比方,西山上的地,四个组的都有。耕地时四个组都得上山,跑路耽误了很多时间,如果合起组来,根据全部的农活,按片分工耕作,就可以节省更多劳力来提高生产。”大家都赞成这个方法,于是把全村四个小组联成了一个联组。全村的农活由联组统一计划,由小组分片耕种,联组随时调动各组的劳力。大家选举李瑞兰为正组长,李瑞清、王德全为副组长,吴学友为检查员。并联组制订了一九五二年的生产计划,准备进一步实行精耕细作。
(三)实行分工分业
全村组成一个联组,给实行分工分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生产内容的日益复杂化,大家觉得必须由过去的农业结合牧畜业、林业、蚕业的换工互助方式,进一步走向分工分业。经过充分酝酿,就在农业组之外,成立了牧畜组、养蚕组和造林合作社。为了把小孩带好,使妇女们能够安心参加田间劳动,又把临时的农忙托儿互助组改为固定的农忙托儿所。各单位内部又有细密分工,例如,牧畜组内又分成放牛、放羊、放猪、繁殖技术、检查、兽医等六个小组。
组成联组实行分工分业以后,各小组之间的换工,都采用了按件记工的办法。农业互助组是以亩为单位,根据全村每块地的远近确定标准亩,根据每个标准亩的不同的农活确定标准工(每一标准工为十分。如割麦子每标准亩按一个标准工另二分计工,锄地每标准亩按一个标准工计工)。标准亩和标准用工数由大家评定。全村制成统一的工票,发给全体组员。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标准亩数目和用工数目,把工票交到联组里。联组组长保存各组员交来的工票,按每个组员应得的工分发给他们。计工时除根据标准亩和使用标准工数的数量以外,还照顾耕作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行多劳多得。
组成联组和实行分工分业以后,各种劳动力在统一的调配之下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今年春耕春种时,农、副业生产都有显著的成绩。在农业生产方面,全村土地分片耕作,既减少了往返跑路的时间,又便于合理地使用力量,因此,完全克服了过去各组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提前了春耕春种的时间。牧畜组去年放牛用了十四个人,今年只用了八个人(牛还比去年多了十头),腾出二个小儿童去上学、四个大儿童参加农业生产。放猪、放羊小组的劳动效率也提高了。总计今年春季农业、牧畜业较去年共节省了二百八十七个人工,都已用于发展林业和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
劳动模范李瑞兰在总结石湾沟村实行合作互助的经验时说:“组织互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到自愿结合、等价互利和科学地使用劳动力。组大组小要根据生产的需要,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干部的领导能力来决定。在缺乏经验,干部领导能力不强,群众觉悟程度不高的时候,还是组织小组好。在互助有了一定的基础,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后,就必须把组织形式提高。如果仍然停留在小组的形式上,就会限制生产的发展。”从石湾沟村合作互助组织的发展过程看来,李瑞兰的这个总结是正确的。现在这个组的组员们对他们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今年运用联组的形式,好好干上一年,再取得一些经验,明年就可以把联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