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顺德一对“虎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6
第3版(综合)
专栏:侨乡纪行

  顺德一对“虎睛”
本报记者 翟象乾 陈晓星
真不敢相信,各只有8万左右人口的北滘、桂洲镇,去年工农业总产值都超过了10亿元。这两个镇都在佛山市顺德县。顺德,人称广东“四小虎”之首,和东莞、南海、中山齐步跃进。那末,北滘、桂洲就应说是这只珠江“小虎”头上熠熠发光的一对眼睛!
我们在县侨联副主席曾文的引导下,先来到北滘镇。镇委书记冯润胜不待我们提问便侃侃而谈。他先告诉记者,镇里自己办起了有线电视,15000户人家有电视机13000台。不用开群众大会,有什么事上电视一咋呼就行,如宣传好人好事,周末号召搞卫生……冯书记说,还打算实况转播跳舞晚会,推动文娱活动。农民有了钱,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多了,也讲究穿着了。过去生产队长忙于调解村里人吵架,现在一年没有一起了……
在桂洲镇,侨办主任罗国兴告诉记者:这里虽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始终发展不快,197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0万元,大部分是农业,虽然有少数蚕、鱼养殖,但以种粮食为主。北滘镇的情况也差不多。就是说,这两个镇今天的腾飞,都只是改革开放最近这10年间的事。
两个镇近几年来,工农业总产值都是以年增两三亿元的速度向前奔驰。这样高的速度靠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异口一辞:“无工不富”。
桂洲镇侨乡马冈是最早办企业的村,当时主要是搞“三来一补”,引进制衣厂。1983年下半年,镇委在马冈召开了各村镇干部千人大会,动员办企业,并制定了有关奖励政策。这样,1985年就办起了450家企业,两三年内又增加到500多家。北滘镇也是同时起步办工业,他们办起了300多家工厂,特别花大力气发展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我们在北滘的蚬华电风扇厂、美的风扇厂和桂洲的第一风扇厂的车间里,见到宽大的厂房里转动着的是80年代最新的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是在世界各地畅销的精致美观的装饰扇和塑料台扇。据介绍,我国制造的风扇,每4台就有1台是在这两个镇生产的。除了电扇之外,北滘的微波炉、钢木家具,桂洲的电饭锅、羽绒、电缆等也是畅销海内外的名牌货。
我们参观了这两个镇好几家企业之后,感到和我们原来所谓“乡镇企业”的概念不同,这里多数是采用标准厂房,有的还是相当漂亮的花园式厂区。企业设备约一半是引进80年代世界先进的工艺设备。外向型企业占了相当大比重。他们很重视管理,不少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这里还值得提到的是,这两个镇现在已经拥有一批相当可观的科技力量。桂洲镇一位副镇长是广东省科委下放来的干部。北滘镇在1983年前没有一个工程师,现在仅镇办企业中就有近200名大专以上的专业人才。桂洲镇也高薪聘入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并专门建起了工程师住宅大楼,还送出300多名本地知青到大专学校去深造。
大办乡镇企业的结果是什么呢?其一是巩固了集体经济。这两个镇的企业都是以镇办为主,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七八成。其二是工业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90%,彻底改变“乡村搞农业”的单一经济局面。至于农村的农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冯书记介绍,北滘务工经商的,占农业劳动力的65%以上。坚持田间农业劳动的主要是老弱妇女为主的劳力,还有“星期天农民”,就是企业职工休息日或农忙时回家干农业活。现在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工农结合体。由于科学种田,劳力虽减少了,但作物单产仍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注意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北滘镇还试办了企业式、农场式农业十几个,用经济手段引导农民把土地向经济实体或专业户联合体集中。
(附图片)
顺德北滘镇镇办工厂林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