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鲁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1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鲁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郑心伶
鲁迅是伟大的,又是很不幸的。70多年来,中外多少人在崇敬他,研究他,学习他;也有不少人在攻击他,贬损他,扭曲他。作为鲁迅研究这门学科,其领地从来没有平静过。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大小气候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鲁迅研究也有较大的干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指导思想的淡化与模糊。使之出现偏差甚至走上歧途。现在学术界有一股不良风气,一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极左、保守、僵化。因而,连鲁迅在斗争漩涡中经过痛苦的磨练、解剖,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备受讥讽、指责,认为这是鲁迅的“不幸”,或者索性否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于是,有人主张,从研究的主体到客体,都不必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了。还有人借口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或声称鲁迅没有本来面目,企图让鲁迅淹没在历史的混沌之中,看不到伟人的闪光点。在某些人眼里,这就是所谓“研究”的自主性或曰研究者的个性。好像鲁迅是一块泥团,怎样捏把都行。而研究者也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妄评漫议。
如果说鲁迅研究这门学科比较特殊,鲁迅研究工作者负有更重大的历史使命,那末,这便是最突出的一点。把严肃的鲁迅研究拉进一般的学术范畴,要真正认识“民族魂”、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对之作出准确的评价,显然是困难的。在这里,还必须划清一条界线:把鲁迅捧为至圣,当神膜拜,要反对;但如果走向另一极端,以为鲁迅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甚至可欺可侮,这同样是错误的。
近年国内某些鲁迅“研究”,除了思想、原则、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必须正视之外,还有一些糊涂观念、具体表现值得注意。
否定鲁迅的文学成就,由来已久,于今尤甚。海内外都不乏其人。他们有的“惋惜”鲁迅后期不写小说,杂文写得太多,是莫大的“遗憾”。有的还从“比较文学”方面来个“发明”,认为鲁迅只不过是一般作家,鲁迅杂文不算文学作品,即使是小说,写得好的也不多,而且全部是短篇小说,不成气候。有人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坛上有多方面的建树,可当团体赛盟主或全能冠军,但在单项赛中不能摘取桂冠。因为,他的小说比不上茅盾、巴金、老舍,他的诗歌比不上胡适、郭沫若、闻一多,他的散文比不上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
人各有志,亦各有所好。其手中的尺寸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强求一律,也不企望每个评论家对鲁迅的文学成就都有百分之百准确的估价,但取得人民大众认同、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基本评价,是不应该怀疑的。况且,鲁迅的文学成就、文学传统已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毋庸置辩。
我们并不否认许多文化名人参与共建中国新文化的功劳,对他们的文学成就应作客观的评价,他们某些人的历史功过也是不能随便抹煞的。历史这本账,谁也无权涂改。我们今天探讨鲁迅与这些文化名人的关系,也要尊重历史,并有一个是非标准,爱憎更不能失常。即使是纯学术问题,也不能抛开研究者的世界观或政治立场。倘若不顾事实而肆意捧此贬彼,扬甲抑乙,甚至肆无忌惮地攻击鲁迅,那就不是什么“研究”了。
至于有人破口大骂“鲁货”、“鲁化”,甚至认为宣传鲁迅是一种“鲁祸”,恶狠狠地要把鲁迅从中国新文坛上驱逐出去。谈何容易。因为,历史毕竟是人民写的。鲁迅的历史地位不那么容易动摇。方励之说鲁迅主张“全盘西化”,要拉鲁迅入伙也好;严家其辱骂鲁迅“心胸狭窄,不容异见”、“不是伟人”也好,都是徒然,枉然。“雄关漫道真如铁”,“捧杀”与“骂杀”,均无损于鲁迅的“硬骨头”。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借口重新认识鲁迅,专找鲁迅的“岔子”,甚至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有些人不但要挖鲁迅的“祖坟”,而且津津有味地揭其个人“丑闻”、“阴私”。
如此这般,倘若不用“诽谤”二字来描述,又该如何解释?因为这些论者拿不出半点证据,连捕风捉影都说不上。本来不值一驳,但有一个常识问题,必须指出,鲁迅也是人,免不了有常人的特点、弱点乃至缺点、劣点。而且,由于历史的误会、极左思潮的干扰,鲁迅曾被严重扭曲过,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鲁迅,还原他的本来面目,给予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但“重新认识”或“还原”决不意味着挑“刺”找“岔”,不择手段地造谣中伤,硬要往“伟人”脸上抹黑,大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架势,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了:这算“研究”吗?
此外,我们“鲁研界”内部,的确也有一些同志,以为鲁迅没啥研究的了,产生无端的惆怅,要转移阵地,另寻活路;或干脆爬过独木桥,去碰碰运气,也许能摸到一点别的什么。譬如,有些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已对鲁迅作了最科学最全面的高度评价,众多鲁研老专家早已硕果累累,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超越与突破呢?鲁迅研究到顶了,不如把目标与精力放在有争议或被遗忘了的三、四流作家身上,或许能“填空白”。另有人则说,在鲁迅身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取,鲁研领地日渐荒芜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硬要搞下去,也只好硬着头皮钻牛角尖了。
中国现代文学是广阔的天地,凡有价值的均可探究。“鲁迅学”也是个富矿、活矿。鲁迅研究大有可为。作为正常的学术研究,倘能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就能发展,也无所谓极限,不会影响其他课题的研究工作,即研究鲁迅的同时尽可以旁及其他,并无“活路”、“死路”之分,亦无高低之别。至于死钻牛角尖,任何时候都视为科研的末路、畏途,起码是一种智力浪费。对待鲁迅研究这个课题,尤应严肃认真,丝毫不能含糊,更不可当儿戏。不负责任地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处处以“我”为中心,那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着实“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
研究鲁迅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如果借研究鲁迅之名行标榜自己之实,或利用鲁迅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那就完全失去研究的意义,更与鲁迅精神相悖,也与学术无关。研究者本身没有一点鲁迅精神,不但难以理解鲁迅,而且会与鲁迅格格不入,甚至与鲁迅背道而驰,最终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贬损鲁迅。这样,就不能说是研究鲁迅了。
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提两个老问题:为什么研究鲁迅?怎么样研究鲁迅?我想只能这样来回答:研究鲁迅是为了学习鲁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鲁迅,研究者应有一点鲁迅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